baby 情緒  
新新寶母在2015年7月份, 和哈奇樂教育集團有限公司(香港)以及浙江點喬教育科技公司, 所打造的“哈奇樂早教學院”合作, 進行規劃一系列的線上早期教育講座, 在每星期一和星期四的晚上7:30 ~ 8:30, 對微信用戶家長直播, 並且接受現場Q & A, 2015年08月06日, 是台灣講師的第一場講座, 由新新寶母講師鄭宜珉進行寶寶發展五部曲的首部曲  寶寶情緒發展物語  你家也有發火小恐龍嗎?

以下徵得講師本人以及哈奇樂早教學院同意, 節錄講座內容, 以饗新新寶母粉絲

各位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大家晚安, 我是來自於台灣“新新寶母”講師群的老師, 鄭宜珉, 我目前任職於金色鑰匙親子魔法屋股份有限公司, 這是一個專門針對0-3歲寶寶的課程研發單位, 所以, 平時我的工作, 主要在台灣的各個大學, 還有幼教機構, 月子中心, 擔任寶寶按摩, 寶寶瑜珈, 寶寶游泳, 寶寶手語, 和寶寶發展的教學工作。

 

很高興哈奇樂公司能有這樣一個早教學院的平台, 讓我能夠和各位爸爸媽媽分享一些在0-3歲這個領域, 十多年來的工作心得。

 

從今天開始, 一連五堂課, 都會由我們新新寶母的講師群們,  跟各位爸爸媽媽們,  介紹一系列的, 和寶寶的“發展”有關的主題, 我們把他們稱作“寶寶發展五部曲”, 讓爸爸媽媽認識寶寶們在五個方面的發展順序, 和他們的重要性, 這五個發展包含了“情緒”, “動作”, “語言“, “認知”, 還有“肢體”

 

首先, 今天就讓我帶領大家進入這五部曲的首部曲, 寶寶情緒發展物語

 

您家也有發火小恐龍嗎?面對寶寶暴走的情緒, 您也曾苦惱嗎?

 

在課程一開始, 我想先請問各位爸爸媽媽們這些問題, 您家的寶貝動不動就發脾氣嗎?只要稍微不順他的意, 就一哭二丟東西三打滾嗎?或是您的寶寶累了、餓了, 就控制不住地大哭大鬧嗎?我猜想, 可能有很多的爸爸媽媽對於寶寶的這些“失控”的行為, 感覺很困擾, 不知道, 寶寶怎麼會那麼不講道理, 每天就像個發火小恐龍一樣, 其實, 寶寶之所以不能好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和他們的發展還沒有成熟有關, 如果我們能更了解寶寶的發展, 下次, 就能有更好的方法, 來幫助寶寶了。

 

寶寶的情緒從哪來?從大腦的功能談起

要了解寶寶的情緒, 我們得先稍微認識一下人類的腦, 我們人類的腦是一個很複雜的結構, 但是, 我們可以大致的把腦依照功能, 分成三個主要的部分:腦幹、中腦、還有大腦。腦幹的位置, 就是順著我們的脊椎往上, 位於後腦杓的這一個部位這個部位還有一個別名, 就是“爬蟲腦”, 意思是說, 大部份有脊椎的爬蟲類都有這個部分的腦, 主管的是一些和我們的生存本能有關的事情; 另外一個部分就是“中腦”, 特別是中腦的一個部位, 名字叫做“邊緣系統”, 這個腦又有一個別名, 叫做“哺乳類腦”, 也就是說, 大部份的哺乳類, 像是貓咪, 小狗, 都有這個部分的腦; 中腦或是邊緣系統, 主管的就是我們的感情和情緒; 最後一個部分的腦就是大腦了, 大腦又叫做“人類腦”, 也就是人類才獨有的腦, 主管的是我們的理性思考和推理創造。

 人類三腦  

我們人類的小寶寶在剛剛出生的時候, 成熟的部分只有腦幹和中腦, 但是大腦卻離“成熟”還有好一段的距離,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 剛剛出生的健康小寶寶, 已經有很好的生存和本能, 也能夠很強烈的感受感情和情緒, 但是, 卻還不能夠經由“思考”, “理性”的表現他們的行為。

用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假設您坐在一個大學的教室裡, 如果已經下課了, 課堂上的教授還滔滔不絕的繼續口沫橫飛著, 您漸漸感到不耐煩了, 有點生氣了肚子也餓了, 心裡就盼著可以趕快下課, 但是, 無論您的“情緒”有多糟, 身為“成人”, 您絕不可能就立刻在地上打滾, 表現出不理性的行為來, 這是因為您的大腦知道, 雖然很生氣(情緒), 但是您還是得“理性(用大腦)的表現出恰當的行為來”。可是小寶寶可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只要一覺得情緒上不舒服, 多半就是立刻的大哭大鬧, 這並不是故意要給我們找麻煩, 而是因為他們的大腦還沒有成熟, 還不能判斷哪一些行為是適當的情緒反應, 而哪一些不是。

 腦神經連接圖  

怎樣做可以幫助寶寶的情緒發展?生理方面的做法

其實, 剛剛出生的寶寶, 因為中腦已經成熟所以, 早就能夠感受很多人類的情緒了, 他們開心了會笑, 生氣會哭鬧, 不舒服會皺眉, 都在在表示他們已經很清楚的能夠感覺這一些“情緒”, 要讓寶寶有好的情緒發展, 爸爸媽媽提供好的“條件”很重要讓寶寶能有良好情緒發展的條件, 我們可以把他分成“生理性”的和“心理性”的條件來看

 

在生理性的部分,

首先, 一定要讓寶寶擁有充分的睡眠台灣人有句俗話說:“一暝大一寸”, 意思是說:寶寶一晚長大一些, 寶寶的成長賀爾蒙, 只有在寶寶熟睡的時候才能有效的分泌, 同時, 充足的睡眠也讓寶寶的自律神經得以充分發展, 讓寶寶分泌更多能“放鬆”的賀爾蒙, 而這一些賀爾蒙, 都能讓寶寶有快樂的情緒;

 

要讓寶寶有好的情緒發展, 再來, 健康自然的飲食也很重要很多人工的食品, 像是糖果等等的, 都含有很多人工糖精, 會造成寶寶的血糖突然升高, 發生一種稱為“sugar high”的現象, 也就是寶寶會容易大發脾氣, 不容易控制情緒, 所以, 三歲以下的寶寶, 不應該吃一些巧克力或是可樂這一類含有咖啡因的甜食, 如果真的要給寶寶一些甜食, 一定要選擇天然的, 而且在飯後再給寶寶吃。

 

此外, 經常的幫寶寶按摩, 利用皮膚的撫觸, 讓寶寶的身體釋放調節情緒的賀爾蒙, 並且規律的運用寶寶瑜珈讓寶寶運動, 也會讓寶寶的大腦釋放很多的腦內啡, 而腦內啡是一種運動後會釋放的賀爾蒙, 可以讓人感受到快樂。

新新寶母2015年8月期刊5   

心理方面的做法:認識情緒和行為的不同

在心理的方面, 爸爸媽媽首先得注意到寶寶“情緒”和“行為”之間的差異。舉例來說, 如果有一天, 您帶著您兩歲的寶寶到超級市場買東西, 寶貝看到一個糖果, 吵著想要買, 您說不能買, 結果寶寶就開始在超級市場大哭大鬧起來, 這時候, 身為家長的您, 會怎麼做呢??是生氣的當場處罰他, 堅持不買??還是為了省麻煩, 乾脆就買給他了??不管您選擇的是上述哪一個做法, 都是典型的犯了把寶寶的“情緒”和“行為”搞混的錯誤。

 

寶寶因為不能買東西而感覺到“失望”, 失望是一種情緒, 情緒不應該被處罰, 就像之前所說的, 寶寶一出生就能感受很多豐富的情緒了, 情緒本身並沒有對與錯, 我們應該教導寶寶面對情緒, 認識情緒, 並且健康適當的抒發情緒。如果, 爸爸媽媽直接就處罰孩子, 寶寶會認為“原來我不應該覺得失望”或是“原來我的失望並不能表現出來”, 然後就學習了“壓抑”情緒。在這個小小的例子當中, 爸媽們該處理的其實是孩子的“行為”, 也就是“大哭大鬧”這個部分, 這時候, 爸爸媽媽這時如果為了怕麻煩, 直接買糖給寶寶, 就是在姑息這種不恰當的行為, 讓寶寶沒有機會學習, 怎樣用社會能夠接受的方式, 表達出真實的情緒來。

 

所以, 該怎麼做比較適當呢?

首先, 爸爸媽媽得先知道, 寶寶會有失望的感覺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就好像爸爸媽媽自己看了一個很昂貴的名牌包, 卻因為預算不夠, 不能買的感覺一樣, 這種失望的感覺, 是一種正常的情緒, 但是, 如果因為不想要失望, 而無所不用其極的, 用偷的, 或是刷爆信用卡去購買, 就是不正常的“病態”行為了。

所以, 接著可以先蹲低姿勢, 和寶寶一樣高的位置, 慢慢的, 先有節奏地拍著寶寶的屁股或是背, 這是一種可以提供寶寶穩定感和安全感的動作, 像是媽媽心跳的聲音, 能安撫寶寶的情緒, 然後用平靜的聲音說:我知道你現在很失望, 你哭是因為你很失望, 媽媽也知道這種感覺, 這種感覺不好受, 有時候媽媽想買東西不能買時, 也會覺得失望的, (不要擔心寶寶聽不懂, 寶寶需要靠大人的幫忙, 把情緒的名字說出來, 來認識這個情緒, )所以, 如果你想哭, 就哭一下沒有關係, 我會在這兒等你和陪你。

然後, 觀察寶寶的反應, 通常寶寶會因為“終於”有人願意聽他“說話”了, 一開始可能反而哭得更大聲, 但是, 過了一會兒, 哭聲可能慢慢變成抽噎的聲音, 表示寶寶的情緒慢慢平復了。

這時, 媽媽就可以平靜溫柔地牽起寶寶的手, 離開現場, 但是還是堅持, 不給寶寶買糖果, 或許, 這時候寶寶又會有另一波失望的哭泣, 但是強度一般都會降低許多, 媽媽也不需要急著在這個時候說教, 只需要平靜的輕拍寶寶的手, 帶著寶寶離開即可, 一定要等到寶寶的情緒完全平靜下來了, 再慢慢跟寶寶解釋為什麼不能買糖果以及怎樣才是面對失望情緒的適當行為。

但是, 寶寶的長期記憶通常並不好, 下次還是可能再次出現一樣的行為, 除了再次耐心地處理之外在出門前用一些簡單的問題, 提醒寶寶應該有的行為也是個好方法, 像是問他:我們今天要去哪兒?(超級市場)去買什麼?(媽媽買菜)買了菜還能有錢買糖果嗎?(沒有了)糖吃多了會怎樣?(蛀牙)所以今天如果看到糖果能不能吵著要買?(不行)這一些很簡單的方法能幫助寶寶還不成熟的大腦, 比較有效率的記憶和思考, 也減少了很多爸爸媽媽得大吼大叫的尷尬狀況。

 

依附感和寶寶的情緒發展

寶寶的情緒發展, 也和寶寶從小是不是和爸媽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有關, 這種跟爸媽之間的關係, 我們稱它做“依附感”, 有些爸媽會以為, 寶寶越乖, 越不哭鬧, 越能獨立自主就越好, 事實上卻不一定。

一位專門研究寶寶依附關係的學者, 名字叫做Mary Ainsworth,就設計了一種叫做“陌生情境”的研究, 想要知道小寶寶是不是擁有和媽媽良好的依附關係, 他讓參加研究的媽媽們, 帶著1足歲左右的寶寶, 進到一個陌生但是有很多玩具的教室裡面, 因為依附感的理論就是這個階段的寶寶, 已經和媽媽建立了很重要的關係, 如果有安全感的話, 會在媽媽在場時, 還是能夠在陌生的環境, 探索和學習, 這是寶寶進步的重要能力。然後, 教室裡面接著來了一個陌生人。

接著, 研究人員就會給媽媽打暗號, 暗示媽媽離開現場, 看看寶寶的反應, 再讓陌生人去和寶寶玩, 看看寶寶的反應, 然後, 請媽媽進來, 再觀察寶寶的反應第一個階段的觀察完成之後, 再重複一次。

根據Mary Ainsworth的研究, 這個1歲左右階段的寶寶, 剛好處在一個叫做“分離焦慮”的階段, 也就是說他開始知道媽媽對她來說是安全的來源了, 所以通常會非常的“黏”媽媽, 媽媽一離開就哭著想跟, 媽媽回來就開心地破涕為笑。這種黏人的行為, 其實反而表示寶寶的依附感發展是很好的, 很多的爸爸媽媽會誤會, 以為寶寶要能夠自己一個人, 都能不哭不鬧, 才是好寶寶, 但是, 事實是, 如果寶寶對於媽媽在不在身邊, 都無所謂的話, 表面上是爸媽好帶養的乖孩子, 但是, 到了長大成人的時候, 要自己交男女朋友, 發展自己的親密關係時, 就往往是那種沒有辦法好好愛人的人, 如果在生活中, 碰到大一些的壓力, 也往往容易會傾向自我壓抑, 發展出更嚴重的心理疾病來。

 

由此看來, 小寶寶的情緒發展, 和所有的其他發展一樣的重要,甚至, 是所有其他發展的基礎。但是卻很容易被爸爸媽媽不小心忽略了, 寶寶有健康的情緒, 才有美好的人生和健全的發展, 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更了解寶的情緒, 不要再次誤解寶寶是故意惹麻煩的, 也要努力讓自己當個不隨便發怒的好爸爸好媽媽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新新寶母 Nu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