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動能知覺瑜伽  

        各位爸爸媽媽們大家晚安,我是來自台灣新新寶母講師群的老師張筱茜,孩子們都稱呼我企鵝老師。目前擔任寶寶按摩、瑜珈、手語的講師,也是嬰幼兒感覺統合遊戲課程教學的老師,今天很高興來跟大家分享嬰幼兒動能知覺瑜珈的這個主題。

        什麼是嬰幼兒動能知覺瑜珈?

 

        嬰幼兒動能知覺瑜珈的“動能”這個詞來自英語的”dynamic”,一詞。嬰幼兒的身心是一種動態的存在,沒有一刻不在變動。嬰幼兒的學習也都是動態的學習,我們會發現寶寶都是一點一點的在探索自己的身體,當寶寶要學走路,寶寶絕對不會是“看”別人走路後,突然就會了!而是要試試看要怎麼樣可以站起來,然後試試看要用多少力氣才能夠放手,放手了要怎麼控制身體的平衡,接著得先經歷一連串不停的碰撞和跌倒, 練習身體的協調,當身體記憶了這些重要的經驗值後,才能夠慢慢的邁出步伐往前走。所以嬰幼兒會動來動去、扭來扭去,都是健康寶寶很正常的表現喲!所以如果你正在被寶貝吵的受不了,覺得他精力旺盛,恭喜你!你有一個健康的寶寶呢!

        嬰幼兒的生活也十分仰賴和周遭人、事、物的動態互動,在嬰幼兒“動態”的使用身體和環境互動的時候,身體和腦部之間的神經網絡會被自然的建立。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也稱0~2歲的這個時期為“感覺動作期”, 意味著這個時期的嬰幼兒,必須透過各種感官的經驗和動作的操作獲得對周遭世界的“基本認識”, 這樣的基本認識, 皮亞傑把他稱之為“基模”。藉由這樣的經驗來認識、累積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舉例來說:我們有餐廳吃飯時的基模,我們走進一間餐廳,坐下後就會有服務生送菜單來。後來去了不同的餐廳,發現服務生並沒有送上菜單,這時我們會怎麼做呢?就一直等待嗎?不,我們會先左看看,右看看!發現,原來這間餐廳的菜單是在牆壁上的呀!讓我們可以完成我們的點菜、吃飯的目的,又有一次去了沒有服務生、牆壁也沒有菜單的日式餐廳裡,這時我們會做什麼事呢?一樣的,我們會找一找、看一看,然後發現!原來這間店有設置一台機器,這台機器就是點餐與付錢整合的一台機器!所以才沒有服務生送上菜單。因為我們有上餐廳的基模,所以碰到不同的狀況時,我們可以適應遇到的狀況。

        嬰幼兒動能知覺瑜珈,是一種全新創作的親子活動,藉由一連串有趣的親子共享動作式,並且依據嬰幼兒身心發展的階段所設計。這樣的設計起於嬰幼兒與生俱來的各種本能(有能力並喜歡用身體探索的本能),並開啟嬰幼兒五感(視覺、聽覺、前庭平衡、觸覺、肌肉關節覺)。這道理和前面提到的“基模”也是一樣的, 當他們有了“使用身體”的基模, 未來不管碰到環境有什麼樣子的變化, 適應的能力都會特別的強。

720珍妮瑜珈_4400_0  

嬰幼兒動能知覺瑜珈對嬰幼兒的好處有哪些?以下列舉出幾點跟各位爸爸媽媽做較深入的描述。

肢體動作發展的協調性

        嬰幼兒自出生開始,身體就在不斷的成長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習如何操作自己的骨骼與肌肉,完成每一項有目的的動作,這就是嬰幼兒動作從反射到自主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經歷一段摸索練習的時間。新生兒一開始的自主動作協調性不高,需要仰賴許多“嘗試錯誤”的過程,漸漸達到肢體控制和協調性的目的。什麼是嘗試錯誤?像是伸手或腳來碰觸眼前的玩具,或是把拿到的東西放在口中探索等等。就拿把東西放入口中這件事情來說吧!寶寶在做這些動作的時候,一定沒有辦法馬上的完成目標,一開始要拿東西放入嘴巴時,一定會不小心的放到鼻子上、臉上或是下巴上,因為這樣重複的練習操作自己的身體,慢慢地,寶寶們開始可以很準確地把食物或是玩具放入口中。這就是嘗試錯誤的過程中,產生的經驗值回饋到寶寶的“動作發展能力”。讓寶寶漸漸地能有協調的控制身體。

一開始,新生兒寶寶最先開始發展的是“單側協調階段”,這個時期的寶寶,通常只使用單一肢體(一隻手或是一隻腳)的活動。

筱茜微信瑜伽照片  

 

        漸漸的,經過和爸爸媽媽,成人的互動,寶寶的經驗值增加,身體意識感提升,寶寶開始出現兩側肢體互相合作(雙手、雙腳合作或是同側的手腳)像是自己拿奶瓶,就是一個很典型的行為,這個階段稱為“雙側協調階段”。

筱茜微信瑜珈照片2  

        隨著嬰幼兒肢體的成熟,與環境互動的互相配合,嬰幼兒開始進入所謂的“跨側協調階段”,也就是以身體的脊椎為中線,互相呈現對角的肢體運作(左手和右腳或是右手和左腳),大家來猜猜看,典型跨側協調的動作是什麼呢?沒錯!就是爬行,在這個對角爬行的過程,能提供肢體不同的觸覺刺激及肌肉的控制外,更需要左右半腦的協調配合。大家都知道,人類的左右半腦各司其職,在自主動作的部份,左半腦只控制右半側的肢體,相對的,右半腦只掌控左半側的肢體。爬行這個動作,還必須包含左右半腦中間一個特殊的神經“胼胝體”協調運作,才能發揮協調的爬行功能。這個溝通左右半腦的橋樑,透過爬行的動作,能夠促進腦部發展成熟,所以千萬別小看了寶寶“爬行”的這項工作唷!

筱茜微信瑜珈照片3  

 

感覺統合的發展

 

        感覺統合中所代表的五大覺:視覺、聽覺、觸覺、前庭平衡覺以及肌肉關節覺中,對嬰幼兒不可或缺的三大覺就是觸覺、前庭平衡覺和肌肉關節覺。難道是其他兩個感覺系統不重要嗎?其實不是這樣的,只是失去視覺和聽覺的寶寶,雖然會影響他們和外在世界互動的媒介,但是並不會嚴重影響嬰幼兒的發展。但如果失去了觸覺、前庭平衡或是肌肉關節覺得任何一項刺激,嬰幼兒勢必無法獲得良好的發展。

 

        觸覺是皮膚所傳遞的感覺,他能夠傳遞壓力、溫度、痛….等感覺,也有保護、調節…的功能。失去觸覺刺激,嬰幼兒不但無法正常發展,也會導致死亡。例如:身體大面積燒燙傷的患者。

        前庭平衡覺:前庭半規管,是位於內耳深處的一個精密的器官,主要維持平衡的作用。他的構造就好像三個義大利通心粉,彼此相連,在通心粉內的管壁上,佈滿了許多細小的絨毛,絨毛內神經密佈,這些神經用來向腦部相關位置傳遞訊息。在前庭半規管中空的構造內,還有流動的液體,一旦我們的頭部產生前傾、後仰、左搖、右晃,或是我們身體產生位移的時候(走路、跑步、盪鞦韆、溜滑梯)液體就會流動,刺激小絨毛中的神經,傳遞訊息到大腦,藉以維持平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安全機制,當外界前庭刺激太多時,前庭系統會發揮抑制作用,過濾過多的刺激,當外界刺激太少,他又會發揮促進作用,擴大傳導的通路。缺乏前庭刺激,嬰幼兒將無法有正常的動作發展,尤其是面對需要改變頭部“位差”的動作時,像是攀高或是爬低、身體需要旋轉的時候,將無法保持平衡、暈眩或是嚴重的懼高現象,可能危及生存。而這項平衡系統在身體必須應用的範圍之廣,就算是躺在床上,動也不動,我們都在使用這項系統呢!因為它可以讓我們知道,我們現在是躺在床上,還是趴在床上呢!

筱茜微信瑜珈照片4  

 

         肌肉關節覺:是一種藉由骨骼和肌肉,與骨骼之間的關節附近連結的神經,傳遞訊息到大腦,讓我們知道要使用多少肌肉收縮或是伸展,牽動骨骼完成動作的能力,關節訊息會帶動大小肌肉的活動,讓我們不靠視覺,就可以了解身體各部位的位置及活動方式(像是在黑暗中摸索找東西),這種身體的覺知能力又稱為“身體的意識感(body awarenss)”。做一個小實驗,現在請您閉上眼睛,拿起你身旁任何一樣東西,移動這項物品到您的另一側,然後再輕輕地放下,大家都做得到嗎?很好!現在使用的就是肌肉關節覺,若我們的這項感覺出了狀況,第一,我們可能沒有辦法拿到這項東西,因為我們沒有辦法知道身體與周遭環境的空間關係,稱作“空間的意識感(space awareness)”,第二,我們拿起東西時有可能施力過大的飛出去!或是施力過小根本拿不起來!以及我們會知道手的位置在哪裡,因為我們有身體的意識感。

        以上這三種感覺系統的感覺統合,都必須倚賴嬰幼兒階段充分且適當的輸入,以獲得充分的發展。

 

神經系統的發展

 

        嬰幼兒出生時已經具備一個人一輩子將擁有的一萬億個神經細胞(又稱神經元),這些不同神經細胞掌管不同訊息,彼此以電脈衝(神經細胞間溝通的語言)傳遞資訊。這些細胞會持續增大及增加複雜度。十歲左右的腦部大小是嬰兒期的兩倍,而成人的腦部大小是嬰兒期的四倍。但神經細胞的數量沒有增加,增加的是神經迴路的軸突、樹狀突和突觸。軸突是輸出單位,將神經脈衝送到另一個神經細胞,樹狀突是接收單位,接收其他神經細胞所傳來的訊息。我們的大腦,就像是高速公路到城市的街道一樣,路會變得更密集且專業化。但他並不是自己就會變密集及專業化的唷!大腦需要靠外界給予的刺激訊息,刺激越多,我們的樹狀突(接收)就會長得多且濃密,神經的連結也越緊密,當聯結越緊密,訊息的傳遞也就會更快速。

 

        但這些濃密的道路,會在神經細胞快速成長達到高峰時,有些神經細胞的軸突、樹狀突和突觸就開始消失唷!大腦這些路徑,先密集、快速的生長,然後再漸漸的萎縮消失,直到和成人的數量一致。原因和外在環境刺激有很大的關係。就像是我們走在長滿金黃麥穗的田中,經常走的路徑,就會越來越明顯,而久久不去走的路徑,則會慢慢消失。若比喻大腦像是一株美麗的樹,給予孩子的刺激和經驗,將會是修剪樹枝,決定哪些部分會留下哪些會剪去。

        腦的生長在最初四年內最快速,以後逐漸減慢,六歲時腦部的發展已達到百分之九十,嬰幼兒時期刺激的數量、種類、品質,都會影響神經的發展。

筱茜微信瑜珈照片5  

髓鞘化

        神經發展後,讓腦部成長與成熟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工程,那就是“髓鞘化”。髓鞘化指的是神經外圍長出的一層灰白色以脂肪為主的物質,這層物質能讓我們的訊息能更迅速且穩定的傳達到我們要傳達的地方。打個比方,我們的神經是還沒有包絕緣體的電線,而髓鞘質就是電線外面的那一層絕緣體,當電線有絕緣體後,電就可以穩定且快速的傳導到我們的目的地。髓鞘化在懷孕的第三階段(六個月~九個月)就開始了,最快速發展則是在0~2歲的時期。

筱茜微信瑜伽照片6  

        嬰幼兒動能知覺瑜珈的各式動作,能藉由一開始被動的動作,配合嬰幼兒身體相對應產生的主動回饋機制到身體和大腦的不同部位,或是產生的動作反射,能更順利的讓寶寶的肢體協調發展階段能進行,並且配合嬰幼兒肢體從頭到腳,中心到邊緣,這樣的發展成熟順序,達到粗動作與精細動作的發展。並且滿足孩子三種重要的感覺輸入,促進嬰幼兒感覺統合發展,並且能有效的促進腦部髓鞘化與成熟度。

 

說了這麼多重要的訊息,現在就跟大家分享幾個嬰幼兒動知覺瑜珈的動作式吧!

動能知覺瑜珈的動作式分享

 

手腳交叉式

把寶寶跨側的手和腳,引導到寶寶胸前,上下輪流交叉。這個動作式能增加寶寶跨側的協調性,促進左右側腦連結和活化胼胝體。

筱茜微信瑜珈照片7  

 

空中畫8式

握住寶寶的腿部,在寶寶的脊椎保持不動的原則下,引導寶寶的腳在空中畫寫橫放的8像是無限大的符號。這個動作是能促進左右半腦的協調性和活化胼胝體,並增加髖關節的靈活度,調協下肢肌肉張力。

寶寶瑜珈完稿-07空中畫8式-01  

雙手立式

 

寶寶成趴姿,開始時從寶寶的背部撫摸到小腿處,增加寶寶的身體意識感,然後握住寶寶小腿靠近腳踝處。慢慢溫和的的舉起寶寶的腿部,以漸進的方式慢慢的離開地面。此式能增加寶寶的身體意識感、前庭平衡以及上之大動作發展。

筱茜微信瑜珈照片8  

        在這些動作式進行前,若能夠先進行嬰幼兒按摩,效果將會更好!因為觸覺能喚醒寶寶的神經,增加寶寶對於動能知覺瑜珈的接受度。透過這樣的親子互動讓親密感更加提升!讓我們和寶寶一起,動出親密感、舞出大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新新寶母 Nu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