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期刊p1.jpg

        對於剛剛迎接小小生命的家庭來說, 面對一個「還不會說地球話」的小可愛,很多爸爸媽媽其實還是傷透了腦筋。其實,身為人類,我們的小寶貝從一出生開始,可就是一個「溝通高手」了,只是,爸爸媽媽們可能還需要多一點點的練習,才能學會和寶寶對話的訣竅。科學家曾經研究,即使是剛剛出生的嬰幼兒,就會用很多「基本」的方法進行溝通,他們會發出各種聲音(包含哭泣)、他們會扭動肢體,他們更具備至少以下幾種基本表情: 開心、悲傷、生氣、感興趣、害怕、驚訝….等等。

 

        寶寶這一些與生俱來的基本溝通方法, 是未來學習更成熟溝通方法的重要基礎。什麼是更成熟的溝通方法呢?在哭泣和表情的下一個階段的溝通,就是「姿勢」溝通了,尤其是靈活的「手勢」溝通。

        發展學家很早就發現,嬰幼兒的「認知發展」遠遠早於嬰幼兒的「語言發展」,日常生活中,父母親也常常觀察到,嬰幼兒經常因為想要表達特定需求,卻苦於無法清楚說明,而大發脾氣。其實,嬰幼兒的語言能力之所以無法和認知能力同步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嬰幼兒的生理結構發展。造物者為了保護年幼的寶寶能同時吞嚥乳汁和保持呼吸暢通, 嬰幼兒的喉頭聲帶位置通常偏高, 這樣子的生理構造,並不利於發出語言所需要的各種聲音,所以這個時候的寶寶,雖然在很多不知情的大人眼裡,是不會溝通,窮鬧脾氣的孩子,但是,其實真正的根源,還是在於寶寶用的「語言」沒有被大人成功的理解。

喉頭聲帶圖.png

        語言學家對於這種嬰兒溝通的方式一直很感興趣,基於多年以來,對於嬰幼兒語言習得方式的研究,他們觀察到嬰幼兒在正式發出「口語語言」之前,就會呈現許許多多的溝通行為,例如:用跺腳表示生氣和憤怒、用手指物表示他們想要拿取該物品、用聲音表示各種情緒感受、用手勢表示不同需要…..等,語言學家早就知道,嬰幼兒的溝通能力早在產生語言能力之前,就十分豐富。這樣的發現,慢慢孕育了一種幫助嬰幼兒更有效溝通的科學:【寶寶手語】。

      【寶寶手語】到底是什麼呢?曾經有人開玩笑的詢問,【寶寶手語】是否就是從今以後,我們看到小寶寶,都開始只和他們比手畫腳,來取代說話了呢?!答案當然不是的。如同前面所提到的,語言學家一直對於嬰幼兒學說話的過程感到高度的興趣,所以不斷地投入嬰幼兒語言學習的領域,發現了很多嬰幼兒溝通能力方面的科學,【寶寶手語】的發展,和嬰幼兒語言習得的研究成果很有關係,加上近一個世紀以來,學者對於聾人家庭中嬰幼兒習得“手語”的過程之瞭解,和一些近代的嬰幼兒新知研究,【寶寶手語】是綜合以上科學的一個嬰幼兒教保新領域。換句話說,【寶寶手語】就是一種可以讓嬰幼兒容易學會,並且不會受限於生理發展限制的一種有系統語言,可以讓親子之間的頻道更接通。

BSS logo.tiff

        經過前面的說明, 我們都已經清楚的了解, 人類的嬰兒一出生就會用最原始的方式來溝通, 這是人類這一種群居動物的天生本能, 最常被嬰幼兒使用來進行第一類溝通的工具,莫過於“笑”和“哭”,笑能溝通快樂和滿足,而相對的,哭則是溝通需求。相對於笑,哭是一種更為強烈的溝通模式,因為,如果照顧者正從事其他事物,單純的笑並不足以強烈吸引照顧者注意,因此無法獲得立即的滿足需要。所以哭常常是家長留意到的一種強烈寶寶溝通方式。

        但是,隨著嬰幼兒漸漸長大,對於周遭環境的理解能力增加,需求的種類也慢慢增加,想要表達的內容越來越複雜,如果這時候父母親的“敏銳程度”無法立即辨識嬰幼兒需要的類型,常常會造成嬰幼兒和照顧者雙方莫大的壓力和挫折感。

六月期刊照片1.jpg

        到了大約嬰幼兒6個月左右,伴隨著嬰幼兒的認知以及動作發展能力成熟,嬰幼兒往往可以更加靈活的應用肢體來增加表達的豐富程度,開始出現以手指物、舞動身體等等形式的溝通,但是,受限於生理發展的限制,這個時期的嬰幼兒還不能發出很精準的聲音,來進行口語化的溝通,所以,【寶寶手語】在這個階段就會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般來說,多數的嬰幼兒會在大約12個月左右,開始吐出真正有意義的“單字”,【寶寶手語】在這個階段仍然十分有用,因為能夠輔助嬰幼兒還很不成熟的口語表達能力。即使是已經比較大的孩子,也可能因為發音不清,或是鬧情緒影響口語表達,而需要【寶寶手語】的協助。所以,如果能夠從嬰幼兒溝通的角度來看待【寶寶手語】,會發現【寶寶手語】對於嬰幼兒和家長以及照顧者,有著莫大的功效。

六月期刊照片3.jpg

       筆者Apple老師參加【BSS寶寶音樂手語】師資培訓已經四年多的時間,兩年前Apple老師又生了二寶「小包子」,同時也把所學應用在他身上。這樣的實務經驗發現,學習過寶寶音樂手語的小包子弟弟情緒較穩定、也可以減少寶寶的挫折、增加親子情感和學習語言有正面的幫助。

        Apple老師什麼時候開始教小包子弟弟手語呢?應該他在肚子的時候就和媽媽一起在各大保母系統、大專院校、醫療機構媽媽教室、親子課程分享【寶寶音樂手語】課程了。

        當然,他出生後在坐月子中心,媽媽就開始和小包子弟弟比簡單的手語ㄋㄟㄋㄟ、還要、沒了….作為一開始手語的初次體驗。

        Apple老師將實際教小包子弟弟寶寶手語的經驗和大家分享,只要把握幾個重點,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運用日常生活,促進和寶寶之間的溝通。

六月期刊照片2.jpg

小包子弟弟吃副食品的時候就是學習的好時機:

  • 媽媽煮製作副食品同時教寶寶手語:『煮』、『燙』、『等等』
  • 準備餐具的時後教寶寶手語:『謝謝』『圍兜兜』
  • 從『吃吃』的寶寶手語開始教,還有吃完後問她『還要』嗎?
  • 認識寶寶手語食物名稱:『紅蘿蔔』、『蘋果』等等....
  • 吃完後認識寶寶手語:『沒了』、『收拾』
  • 外出準備認識寶寶手語:『帽子』、『外套』、『襪子』、『鞋子』等
  • 出門接觸大自然寶寶手語可以學習:『蝴蝶』、『樹』、『葉子』、『下雨』、『雲』、『星星』等等.....

        在小包子弟弟睡覺的時候,會和我們比睡覺的手勢;平常唱歌和說故事時,大家也會和小包子弟弟用【寶寶手語】互動。

        媽媽也曾經和小包子一起參加說故事比賽,繪本名稱:「汪汪認識小狗和牠的朋友」。那時候小包子還小還不會說話,媽媽一邊說故事,小包子一邊比手語,講到狗的時候會用【寶寶手語】:一隻手張開,拍大腿兩下像自已呼叫狗狗的動作。說到小豬會把手放在下巴,四指揮動像是模仿小豬吃東西滴下來的樣子。故事說完了小包子會和媽媽一起比沒了。小包子弟弟是參加小朋友年紀最小的,許多的家長都很驚訝,表示自己沒想過寶寶也有手語可以學習。

20170516_170524_0008.jpg

       看到學習【寶寶手語】的成效後,我們全家人更了解用【寶寶手語】與寶寶溝通的快樂和喜悅,也一起學習,小包子弟弟一歲多時,認識50個以上的【寶寶手語】,增進了我們的親子互動,建立安全和依附關係,我們之間也有了溝通的小默契。

       如果您也想要和Apple老師和小包子弟弟一樣,獲得【寶寶音樂手語】的好處,以下是【BSS寶寶音樂手語聯盟】提供給大家的幾個小技巧,也是Apple老師和小包子弟弟實際實驗過,證實非常有效的:

 跟孩子一起聆聽歡唱手語歌曲

音樂和手語都是表達的形式,有明確的旋律、重複的模式,孩子是天生的音樂家,音樂一直都是最有助語言學習的方式。多運用歌曲和寶寶互動,針對部分歌詞,加上手語動作,吸引孩子之餘,孩子也能開始運用摹仿學習,不需要介意自己的歌喉是否優美,爸媽的歌聲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天籟。

 用吸引注意力技巧,將手語帶入嬰幼兒日常生活活動

嬰幼兒日常生活的環境感官資訊很多,為了增加【寶寶手語】學習有效度,利用“吸引注意力技巧”是很重要的。例如:用有聲光效果的球引導嬰幼兒留意到“球”這個手語,或是,可以唱“如果妳想喝ㄋㄟㄋㄟ,妳就比ㄋㄟㄋㄟ”來引導孩子注意ㄋㄟㄋㄟ這個手語,善用此法則,將手語帶入日常生活活動當中。

 重複性重於數量繁多

想成功教導嬰幼兒使用手語進行溝通, 與其大量應用很多不同的手語,不如重複性運用一些寶寶比較經常會應用到的,或是能夠引起寶寶興趣的字彙。若因為貪多,在短時間介紹給寶寶許多手語字彙,卻缺乏重複性,寶寶多半很快遺忘, 反之,如果能夠設定少數但重複的手語,反而能夠很快看到寶寶手語學習的成效。

 運用語言“概化”的方式分類手語

在寶寶接觸手語的過程當中,成人不需要懂得所有的手語,但可應用語言“概化”的方式來進行手語分類。舉例來說,如果孩子喜歡吃釋迦,但家長並不知道釋迦的手語怎麼比,一時也查詢不到時,可使用“水果”的手語取代之。這樣一來,孩子能知道釋迦也是水果類,反而強化孩子分類概念的認知發展。

        當然,還有更多有趣的寶寶音樂手語資訊,也歡迎所有有興趣的家長和寶寶一起加入BSS(Baby Sign ‘n’ Sing)寶寶音樂手語的學習。

作者:彭韻如

  • 長庚護理技術學院畢業
  • 貝恩企業專業講師
  • CBM全球母嬰按摩聯盟專業講師
  • DS國際嬰幼兒動能知覺瑜伽聯盟專業講師
  • BSS國際嬰幼兒音樂手語聯盟專業師
  • 彭韻如修圖.jpg

 

 

arrow
arrow

    新新寶母 Nu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