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used parents.jpeg

         身為人類的一員,我們一直以來都是採取群居的方式生活,「社會人」這種生活的方式,使得人類在「養兒育女」的這一件事情上,從來都不是「自己可以完全作主」的,從過著原始生活的遠古時代人類,到3C設備不離手的現代家長,在教養的道路上,耳朵裡的各種「教養見解」從來不會停止,家長在面對諸多「教養建議」時候的困惑感和心理經歷的掙扎,也不太有機會終止。

過去一直以來就有「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的慣用形容法,來描述家長面對教養難題時候的心路歷程,一開始總是兢兢業業,希望找到各種「完美模範」然後照著執行,到後來發現根本不可能,乾脆全盤放棄,說服自己反正孩子長大也記不得,就…隨便養好了。

computer users.jpeg

        到了資訊爆炸的現代社會,資訊傳遞的方法整個歷經大革命,對教養的意見來到了「胎胎照網路養」的時代,不只和自己住在同樣一個屋簷的人,對自己的教養方式有意見,只要有使用網路習慣的家長,更被各種網路教養意見淹沒了,比起過去可能只有自己身邊的婆婆媽媽、爺爺叔伯有意見,現在整個社群都彷彿無形中對自己指指點點,加上一些「成功家長部落客」、「親子教養專家」、「優質醫護團隊」的包裝,讓家長再也無法假裝無視這些教養建議的存在,唾手可得的繁多資訊反而更讓家長無所適從了。

        這樣的資訊爆炸現況,在人類這個物種數百萬年演化歷史上,只有大約20年不到,是一個短到不能再短的時間,但是驟然之間,各種媒體需要的資訊量卻暴增,社群工具演算法的影響,網路上的術語說:「這是一個爭眼球」的時代,換句話說,為了爭眼球,什麼粗糙的資訊都可能躍上媒體,而且從人類的習慣看來,越粗糙越簡短的資訊,越有機會爭到「眼球」,於是所有的媒體在競爭的壓力之下,往往有意識或是無意識的,開始往「爭眼球」的道路上靠近,無奈的是,教養這件事情,從來沒有辦法簡單的只是用「教養五步驟」、「管教十良方」、「這樣做讓你教出優秀孩子」….的爭眼球口號就可以做得到。

back beauty.jpeg

        孩子是人,和我們一樣活生生的人,或許離成熟還很遠,或許還需要很多引導,或許難免會造成一些麻煩和不便,但是絕對不是可以用一些簡單的SOP,就直接可以產製出「理想中」的產品的,否則成人們應該也可以依據部分達人們的「十個動作,讓您一星期變辣妹」、「這樣吃養出六塊肌」,守則,瞬間變得滿街都是美的不要不要的帥哥美女。說了那麼多,主要就是要提醒所有的人,永遠帶著「思辨」的眼光,去閱讀網路上的各種文章,特別是有關「教養建議」的文章,當然也包含對於這篇文章。教養建議是特定人的「觀點」,理論上應該基於某些「事實」所產生的想法。事實都需要被一再檢驗了,觀點更不是不可挑戰的威權,畢竟獨一無二的個別孩子,既不是「平均值」,也不是「大數據」。

puppy playing.jpeg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想談談嬰幼兒的情緒,這其中可能包含我自己的「觀點」,也包含我竭盡所能找到的所謂「事實」,所以也請帶著思辨的眼光看待這些資訊。一個人類的嬰幼兒,從出生開始,就自然而然的開始進入成為成熟大人的「準備期」,地球上的所有動物都有這樣的一個準備期,科學家們一直以來,也不斷的花費心力在研究這個「準備期」,並且把它稱之為「嬰幼兒期」。對於「嬰幼兒期」的動物,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通常就是為「成年期」的生活做準備,例如:獵食性動物的幼兒,會花很多時間彼此打鬧追逐,練習未來的狩獵技巧;其他動物也會有很多嬰幼兒期才會出現的特別行為,通常也和成年期的需要有關係。

human ancester walking.jpg

        相對於其他的動物,人類所面對的成年世界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最複雜的,所以,可想而知,人類也擁有全地球最長的「嬰幼兒期」。其他大多數的動物,雖然在嬰幼兒期和成年期,構造也會有些差異,但是他們的差異遠遠比不上人類「嬰幼兒期」和「成年期」差異之大。人類的巨大差異,主要來自於演化的過程,從遠古時代人類四肢著地行走的方式,演變到今日空出雙手,雙腿直立的行走方式,萬能的人類雙手創造了空前「複雜」的「文明世界」,所以需要越來越大的腦應付複雜的人類成年生活,但是人類女性骨盆腔的寬度,卻必須因應這個新的直立行動方式,不能再大了!!因此,人類的胎兒必須在「半成品」的狀態就被生下來,開始面對「嬰幼兒」期。這個「半成品」不但在身體上尚未成熟,在腦部的結構上更是和成年人截然不同。

brain.jpeg

人類的腦部可以被以很多方式來分區塊,其中一個分區方式,就是把腦分為「腦幹」、「中腦」和「大腦」。

「腦幹」:是一個很古老的「腦」區域,自從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出「有脊椎」的動物時,這些動物就擁有了腦幹,代表性的動物是爬蟲類,因為爬蟲類整個腦就只有這個腦幹的區域,所以腦幹又被稱為「爬蟲類腦」。「腦幹」和動物的各種生命跡象與生存息息相關。

「中腦」:一般也被稱為「邊緣系統」,記得迪士尼知名的卡通「腦筋急轉彎」嗎?電影當中主人翁萊麗經歷的的各個事件,所引起的種種情緒感受,會慢慢形成他長期記憶的一部分,大致來說就是「中腦」在負責的,它主管「情緒」和「長期記憶」,研究發現地球上的哺乳類都有這個「中腦」的部位,養過毛孩子的人可能也會明顯地發現,貓狗等動物是擁有「情緒」的,也讓我們稍微具體的瞭解了「中腦」的功能。

「大腦」:則是一個在演化上很新很特別的部位,人類之所以和其他的動物不一樣,也包含和我們很近親的猿猴類不一樣,主要就是在「大腦」的特殊功能,大腦的各個額葉皮質,彼此之間綿密的連結,讓人類可以有「理性思考」、「口語語言」、「邏輯判斷」的潛能。為什麼只是「潛能」呢?因為這個大腦部位的功能,並非人類嬰幼兒一出生就擁有的,必須經歷多時間、經驗、引導才能擁有這些成熟功能。

inside out.jpeg

          前面提到人類在出生時只是個「半成品」,特別是在「大腦」的部位,成熟程度和成人之間的差異非常龐大,他們相對比較成熟的部位只有「中腦」和「腦幹」。換句話說,當人類的嬰幼兒感受到各種外界刺激時,腦部確實會感受到「喜、怒、哀、樂」等等強大的情緒感受,但是面對這些強大的情緒,該如何「理性」思考或是「合理」表現行為,他們未成熟的大腦是還沒有能力可以處理的,此時的人類,行為比較像是家中的寵物,面對主人很久沒有理會,或是被忽略等等,會明顯地表現出傷心、憤怒、憂鬱…. 等等情緒,顯現在行為上,也有可能出現不吃東西、亂咬物品、或是不理會主人的行為。這些情緒不是「操弄性的情緒」,而是「真實而正常」的情緒,因為情緒就是情緒,「操弄」是一種需要邏輯思考的行為,屬於接近「成人」的能力,越年幼的孩子越像是家中的貓狗毛孩,並不存在所謂的「操弄性情緒」,一切只是成人把自己的行為套用在嬰幼兒身上的想像和誤解。

baby crying.jpeg

         但是此時,可能又有家長產生新的疑慮了,最常聽見的疑問是:「可是我已經幫孩子處理了所有的需求,尿布換了,吃過奶了,一切都舒服了,但是他仍是哭個不停,這不是一種情緒操弄,要我抱她嗎?」這個常見的疑問,表現出成人對於嬰幼兒「負面情緒」的恐懼感,和低估了「要擁抱」這個需求對嬰幼兒發展的重要性。因為嬰幼兒的語言有限(記得嗎?他們的大腦未成熟),他們和大人不同,嬰幼兒幾乎所有的負面情緒所產生的行為都是「哭」。「哭」其實是一個人類嬰兒求生存的重要「能力」,並非所有的哺乳類動物寶寶,都擁有像人類一樣強烈的哭泣行為,因為動物的媽媽(例如麋鹿)必須在白天出外覓食,無法帶著寶寶同行,所以必須將寶寶留置在棲息地,麋鹿寶寶如果在這個情形下也會哭的呼天搶地,出現的恐怕不會是媽媽,而是欣喜若狂的獵食動物。

adult holding baby.jpeg

        人類的寶寶因為「半成品」的特質,卻需要儘可能引起媽媽的注意力,最好能說服媽媽隨時隨地抱著他,以確保安全,即使到了現代社會,獵食者雖然不太可突然出現,人類寶寶仍保有這個能力和需求,因為人類的成人面對太多比寶寶更容易引起注意力的人事物,在演化當中,人類寶寶的哭大概是最聲嘶力竭的一個,並且很容易引起成人的焦慮感,這樣的生物性特質有它的重要性,當寶寶感受到負面情緒,其實是對他們腦部的繼續成熟非常不利的,腦部會釋放出各種化學物質,影響腦部的發展,當能夠越快引起成人注意,越有機會獲得安撫,降低腦中的負面物質,孩子就會有越正面的發展。無奈的是,這樣的生物特質也有它的危險性,當寶寶真的引發太過度的成人焦慮感,有些成人也會產生失控行為,造成孩子的傷害,畢竟並不是每位成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腦部都有機會獲得正常成熟的發展。當人類帶著這些源自於遠古先祖的基因,演化到現代社會的生活,這些生物性的特質其實改變的並不多,可是卻開始有些屬於「現代文明」產生的教養建議,試圖教導家長1. 快速讓嬰幼兒停止哭泣,或是2. 忽略嬰幼兒的哭泣。於是一些「只是在撒嬌,不要理他」、「越抱會越習慣」、「今天不讓他哭,明天他就讓你哭」的說法,就以訛傳訛的充斥在成人的耳朵中了。

parent anxious.jpeg

        在嬰幼兒情緒發展的過程當中,慢慢的經由成人引導,從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進而接受自己的情緒,找出適當表達情緒的方法,然後進一步當自己情緒的主人,是一個需要努力一輩子的課題,即使是成人,也不見得能處理得非常好,甚至因為嬰幼兒時期被錯誤的對待、忽略或是壓抑,一輩子無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問題。或許這也是很多的教養建議會不斷的告訴家長:「孩子的哭是運動,每天讓他多哭一下,有益心肺功能(目前為止這個很普及的說法,還從未有科學性地研究證實過)」、「孩子的哭如果是操弄性情緒引起的,千萬要堅持,不要理會」、「這樣做才能養出不哭的孩子」…..。再再都顯示出整個成人社會對於嬰幼兒的重大誤解和我們情緒教育的不足。

sadness.jpeg

        「哭」確實是一件非常正常的嬰幼兒行為,但是它是一種溝通,不是一種運動,溝通是需要被「回應」的。「哭」這個行為源自於非常正常的嬰幼兒情緒,包含:「傷心」、「失望」、「生氣」…. 等,任何情緒本身都是正常且中性的,沒有「對」的情緒和「錯」的情緒之分。即使是成人,也常常擁有「傷心」、「失望」、「生氣」…. 等代表負面感覺的情緒。有些成人會以寫抒懷詩的行為表達情緒,但是也有些成人會用傷害別人的行為表達情緒。所以出問題的一直都是「行為」,不是「情緒」本身。然而很多有關嬰幼兒情緒的教養建議當中,都忽略了幫助嬰幼兒認識「情緒」這一個區塊,要知道語言是由大腦所主管的,當嬰幼兒的腦在從「半成品」漸漸成熟的過程當中,幫助他用「語言」認識情緒是很重要的。

angry toddler.jpeg

        舉一個常見的嬰幼兒情緒狀況為例。媽媽牽著1歲半的孩子到賣場,孩子想買某個玩具被拒絕,當場在地上打滾發怒,哭叫著不願意離去。這個時候的成人多半是怎麼處理呢?在這個場景當中,包含了1. 嬰幼兒的情緒、2. 嬰幼兒的行為、3. 成人的情緒、以及4. 成人的行為四個重要的部分。嬰幼兒的情緒可能包含了「失望」、「憤怒」、「無助」、「傷心」…等等,嬰幼兒的行為則包含了「哭」、「吼叫」、「地上打滾」…等。相對的,成人的情緒則可能混雜了「尷尬」、「生氣」、「羞恥感」、「憤怒」….等等,而產生的行為可能有「打人」、「吼叫」、「妥協」…等等。不管是嬰幼兒或是成人,情緒本身是完全中性的,沒有對或錯的,都應該被同理和接受,但是「行為」則應該符合當下的情境,或者說要依照社會的規範,進行學習和修正,畢竟我們是群居動物,從來不可能完全不理會他人而生活。換言之,或許可以考慮的作法是,成人先花5秒鐘作個深呼吸,冷靜下來認識一下自己到底被孩子的行為誘發了什麼情緒,可以直接用語言告訴自己「我覺得我生氣了,而且覺得有點丟臉,我得接受自己的情緒」,把情緒用語言對自己說出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療癒效果,讓自己可以相對理性地進行下一步的處理。接下來可以蹲低身體,稍微靠近孩子,用手以穩定的節奏,緩緩拍擊孩子的肩膀、背部、或是屁股的部位,這個簡單的動作常常可以協助孩子轉移注意力,增加安全感,用平靜的語氣幫孩子把他的情緒說出來,像是:「我聽到你在哭,你看起來很生氣,也很失望,感覺生氣和失望是可以的,我剛剛也覺得生氣和失望」。很多時候,看似語言能力有限的孩子,往往會在這個時間點,反而哭得更大聲,但是比較會停止打滾、跺腳、甚至打人的劇烈肢體行為,這是因為他們需要被「傾聽」的需求滿足了,不過也誘發出更多平時沒有被完全釋放的情緒。過了一會兒,當成人觀察到孩子的哭聲漸漸轉變成抽泣聲,便代表他高高飆漲的情緒已經漸漸趨緩,成人可以開始決定下一步的「行為」輔導,告訴孩子,「我希望你心情好一點了,因為我也不這麼生氣了,我們走吧」,並牽起孩子離開現場。有些孩子此時可能又爆發另一波的哭泣,不過強度通常比起前一次降低許多,成人得再次提醒自己,避免再次因為憤怒的情緒責罵孩子,可以告訴孩子:「你雖然生氣,但是願意走,這樣很棒,我覺得很開心」。不需要急著說教,可以等到孩子情緒完全回復平靜,再使用他能理解的語言,提醒他什麼樣的「行為」才是恰當的,並且不忘提醒他你對他的愛。面對情緒應該溫柔,但輔導行為保持堅定,並且先從分辨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開始,才能比較正向的引導孩子。

art piece.jpeg

        「情緒」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我們從來不夠完美,也不需要要求自己完美,更不應該期待孩子完美,「自我意識」是人類之所以為人類的一個重要大腦的功能,「自我意識」的建立,也才能使得我們每一個人獨一無二,世界上的人類,有的愛吃麵食,有的需要多一點睡眠,有的情感豐富,有的總是在生氣,但是這就是「人」的可愛和獨到之處,也就是因為這些「不一樣」,我們才知道自己是自己,不是任何一個其他人,這種自我意識的建立,也是孩子在情緒發展的過程當中很重要的一環,讓他們知道我會生氣,我會開心,但是我還是值得被愛,幫助他們越來越愛自己,也從這樣的角色模範中學會愛人,而不是愛一個不是自己的「模範」形象。教養從來不是一條簡單的路,如果有人說有個捷徑,那一定是個陷阱,一幅手工製作的藝術品,從來都是特別需要花時間和心血的,即使過程當中有點小失誤,也往往因為獨一無二,成為這個藝術品最珍貴的特色,經過 SOP製程產製出來的作品,即使完美無瑕,過程迅速,也不過就是沒有靈魂的大量複製品,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您想創作藝術品?還是快速產製複製品?答案就在自己的心理。

 

作者:鄭宜珉
NUTURER新新寶母【人初千日】平台召集人
金色鑰匙親子魔法屋股份有限公司教學總監
台灣國際嬰幼兒教育保育發展促進會理事長

鄭宜珉修圖 小.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新新寶母 Nu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