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初千日系列水環境與大腦封面.png

        各位哈奇樂園長學院的教育夥伴們大家晚安,我是來自於台灣的NUTURER新新寶母講師鄭宜珉,我同時也是IAF亞太嬰幼兒親水游泳聯盟的培訓講師,在台灣擔任很多針對於家長、幼教老師、褓母、月嫂的課程講師,也在一些大學的幼教、幼保系所任教。很高興也很榮幸今天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的講座內容是「水環境與大腦—嬰幼兒親水游泳」,希望今晚的嬰幼兒親水游泳講座,能夠帶給各位教育夥伴們非常豐富的身心靈饗宴。

 

小猴子瑜珈-寶寶親水圖-2.jpg

        炎炎夏日到了,相信對於所有的人來說,在炎熱的夏季最棒的活動之一,就是把自己浸泡在清涼水中,感受一下沁涼的水珠幫自己降溫的感覺了,不過很多人或許不知道,「水世界」能為我們人類所做的,遠遠多於我們所知道的,不同深度和溫度的親水經驗,不管是對於我們的身體或是大腦,「水世界」獨一無二的環境都能提供人類一輩子最特別的資訊輸入,尤其在人類的【人初千日】階段。

       所謂的【人初千日】階段是什麼?它是指一個人類的寶寶從受胎開始的那一刻開始起算,接著往後推算1000天。這是人類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日子,雖然在座所有的教育夥伴們,包含我自己在內,自己的【人初千日】階段都已經過去了,但是我們有機會協助我們接觸的孩子們,擁有更有品質的【人初千日】階段,所以,每一個從事教育工作的我們,都應該了解【人初千日】的重要性。尤其是【人初千日】階段在大腦發展上獨特的意義。

人初千日logo.jpg

        人類的腦在剛剛出生的時候,其實只是一個「半成品」的狀態。人類的生活方式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當中,是最複雜的,所以我們需要比起其他生物都要大得多的大腦來應付我們的複雜人生,但是因為人類在演化的歷史上,已經發展出兩腳直立行走的生活模式,我們的骨盆腔不能再擴大了,否則就得回到四肢著地行走的方式。因此,為了能讓人類的胎兒順利娩出,雖然懷孕期間是腦部發展的重要階段之一,但是出生的時候,我們的腦其實還沒有發展完全,必須依賴出生之後的一段重要時間繼續發展。而這一段時間就是所謂【人初千日】階段的後半段,此時人類的嬰幼兒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下,就對他們的大腦發展息息相關了。

human baby born.jpeg

「水」是生命的起源。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其實都源自於「水世界」。人類這一種生物,也是從水中生物開始演化出來的,我們從人類嬰兒還保有一些很特別的「反射」可以看出這一個演化的痕跡。這一些「反射」包含了:

1. 脊椎格蘭特反射:當寶寶呈現趴姿,或是被直立抱著時,若是用手指輕輕地由上而下,觸摸刺激寶寶背部脊髓的一側,就會讓寶寶向被刺激的一邊,45度角彎曲,另外一側也是如此,兩側的強度相等。有學者認為這個反射是來自我們演化上的先祖,在還有尾巴時期的活動方式,這個方式在子宮內活動時仍有用,畢竟在子宮之內的胎兒,仍然是過著水中生活的,此外,在爬行或貼地爬行時,這個反射也仍然對於寶寶前進的活動有用。

脊椎格蘭特反射.png

2. 閉氣反射:很多人都知道新生兒在水中會「反射性」的閉氣,在大約六個月之前(每個寶寶也會有些微差異),當嬰幼兒潛水時,會反射性的閉氣,他們的身體也會自動轉換成所謂的「氧氣節省」模式,也就是說整個身體對於氧氣的消耗自動地減少。如果能夠一開始就有系統的學習,這個原來屬於反射的反應,就是會漸漸的變成能夠被大腦控制的習得能力,而變成一輩子的自主閉氣能力,改變身體的模式。

潛水反射.png

3. 游泳反射:當把一個大約4-6個月的嬰兒,面朝下方的放在水中,小嬰兒就會反射性地開始揮動雙手,踢舞雙腳,就彷彿在進行真正的「游泳」一樣。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小嬰兒進行這個看起來很像在游泳的動作,單純只是反射動作,並不是真正的已經學會游泳了,小嬰兒在水中仍會推入大量的水,因為電解質不平衡,有造成「水中毒」的風險,所以不要輕易的在沒有專業人員指導的狀況下過度的嘗試。

4. 潛水反射:潛水反射是一種存在於很多哺乳類的反射,能讓呼吸“優化”以便在水中待長一點兒的時間。很多水生哺乳類都有強烈的潛水反射,人類也有,只是沒有像水生哺乳類那樣強烈。6個月以內的嬰兒有明顯的潛水反射,一進到水底,肺部會自動閉鎖。這一些反應使得循環血液供給的模式改變,在應用和保存氧氣上更有效率,帶氧的血液被分配到更重要的腦和心臟,非必要的組織細胞供氧減少,在危急時候十分有用。

        這一些人類的嬰兒與生俱來的「反射」不但向我們證實了,人類的祖先是曾經生活在水世界當中的,人類的胎兒我們也確定曾經有十個月的時間生活在水世界當中,更告訴了我們,「水世界」能夠提供給人類的刺激,和陸地是截然不同的。

        對於已經習慣陸地生活的現代人類,我們常常遺忘了「水世界」可以提供我們截然不同的活動模式,而這一些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不但對於我們的身體擁有獨一無二的刺激,更會因為這些獨特的刺激,讓嬰幼兒發展當中的大腦,獲得非常特別的發展模式。這個道理就很像是,一部品質優越的電腦硬體,如果能夠有機會獲得很優質的資料庫輸入和恰當的軟體應用,就會有「升級」的效果。人類獨特的腦部發展潛力就像是優質的電腦硬體,而有機會進行優質的親水活動就像是好的軟體和資料庫,嬰幼兒自然就會從【人初千日】階段,不斷的提升潛力。所以我們需要先了解「水世界」環境的獨到之處。

water world.jpeg

「阻力」

「水」相對於「空氣」是一種阻力比較大的介質,所有的人應該都有印象,在水中我們如果要進行任何的活動,需要的力氣都特別的大。即使是不會游泳的人,也可以想像一下在淺水中,設法做出像是跑步的動作,我們會發現,我們無法像在陸地上一樣快速的移動四肢,出水之後也會覺得手腳特別酸痛,這就是因為水的阻力遠遠大於空氣的緣故,因此在水中進行運動,獲得的運動量特別大。

 

「浮力」

但是,雖然在水中的阻力特別的大,水世界所具有的浮力,也遠遠比空氣大得多。只要夠放鬆,在水中我們都可以被水很自然的托起。談到浮力,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小時候上的自然科學課程,任何的物體在水中的浮力就等於所排開的液體重量。用淺顯易懂的話語來解釋,當我們的身體浸入水中的時候,會排開等於身體體積的水量,而這一些被排開的水的重量,就是我們的身體在水中所減輕的重量。所以在水中,我們可以輕易地托起體重比我們中的多的物體,而毫無困難,這就是浮力的作用。

 

「比重」

在「水世界」當中會影響我們的身體的,還有一個叫做「比重」的東西。簡單的說,就是指和水「比重量」。在同樣的體積之下,和水的重量相比就是「比重」。比重越小,越容易在水中扶起來。舉例來說,同樣的一平方公分的鐵,和一平方公分的棉花,鐵的重量一定比較重,這就是比重比較大。人類的身體越放鬆,肌肉集結在一起的機會越低,一塊肌肉裡面的密度就越低,比重也越小,就越可能在水中浮起來。
 

        以上這一些「水」的特殊性,讓我們人類只要身處在水環境當中,哪怕不是真正的進行游泳活動,也可以讓我們的身體獲得難以想像的好處。全世界都有國家,進行很多水中運動的課程推廣,所應用的其實也都是這些水環境的獨特之處,在水中進行任何活動,即使是和陸地上一模一樣的活動,所獲得的效果也會和在陸地上的空氣中進行,效果截然不同。

        對於【人初千日】階段的嬰幼兒,或是各位教育夥伴們日常接觸的幼兒園幼兒,這一些效果更是卓著。我們都知道,剛剛出生的嬰幼兒身體「肌肉張力」還沒有發展到恰當的階段,有時候他們想要伸手摸摸親愛的媽媽,結果一不小心就打了媽媽一巴掌;有時候他們想要拿起面前的玩具,力氣不夠就一直無法拿起來,這一些能夠自主性的控制自己身體的能力,很仰賴嬰幼兒獲得充分的環境刺激輸入。

        在水中,因為阻力大的關係,嬰幼兒自然的會用到比較大比較穩定的力道,揮舞自己的手腳,移動自己的身體。這個因為環境的特殊性所建立的經驗,能給寶寶比較優質的肌肉張力經驗值,對於發展當中的動作能力非常有幫助,同時,這個階段的大腦也正處於黃金發展階段,水環境給身體的刺激,也會回饋到大腦,讓大腦更能夠因為環境經驗而升級,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好處。除了水中阻力對於嬰幼兒很有幫助之外,水中浮力對於嬰幼兒的影響也是無遠弗屆的。在陸地上生活的人類寶寶,隨時隨地都會受到地球重力的影響,嬰幼兒不管要完成哪一個動作,都必須先克服地心引力的牽引,配合身體不同部位的緊繃和放鬆活動才有可能。我們舉「翻身」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為例,在陸地上要進行翻身,必須先把一隻腳,在地心引力影響的狀態之下,使用剛剛好的力道抬起,跨到身體的另外一邊,此時,上半身要用力,以頸部為中心,牽動同一邊的肩膀跟著跨過身體的中線,但是同時,另外一邊的腿部和身體則要放鬆,才能夠讓轉身這個動作順利的完成。可是在水中,因為水浮力抵銷大部份地心引力的幫助,孩子要抬起一邊的腿和一邊的肩膀相對的容易許多,也因為水浮力的幫助,另一側的腿部放鬆也相對的容易,所以在水中即使是非常年幼的嬰兒,也常常能夠自主性的進行很多翻轉的活動。

        這一些因為水環境而變得容易許多的動作,對於嬰幼兒的動作發展非常有幫助。因為當身體產生自主動作的時候,這些因為自主動作被牽動的肌肉、骨骼、筋膜…等,就會透過神經傳送數以億計的「電脈衝」到大腦的頂葉皮質區,一方便幫助這個部位的發展,一方面也會因此幫助更多嬰幼兒的動作能力發展。當然,除了翻轉以外,在水中嬰幼兒要進行抬頭的動作也會相對的容易許多,頸部控制能力可以說是我們人類動作發展的重要基礎,就像是一輛車子的方向盤般,當嬰幼兒的頸部控制能力變得更得心應手,其他的動作能力就會發展得更優質了。

IAF 親水.jpg

       看到這裡,相信更位夥伴已經躍躍欲試,希望能夠應用「水環境」讓我們的孩子們不但身體棒棒,頭腦更升級了。在運用水環境幫助孩子的大腦升級的過程當中,第一要務絕對是「安全」。人類因為脫離在水中生活已經幾百萬年了,在水中我們的反應模式和在陸地上截然不同,所以即使是非常淺的水域,仍然有發生危險的可能性,所以絕對不要輕易帶著孩子到沒有救生員或是救生設備的開放水域,進行任何水中活動。及早讓嬰幼兒在有專業老師的帶領之下,及早接觸安全的親水活動,並且運用制約的技巧,讓身體能對於緊急狀況,產生自我保護的反應也是非常重要的。

       各位教育夥伴在帶領大孩子們進行水中活動時,可以非常簡單的就將本來會在陸地上進行的活動,像是丟球、舞蹈、團體遊戲,直接移師到水中進行,就可以擁有很不同的效果,但是,在進行水中活動之前,一定要進行非常完整完善的安全教育,讓孩子們對於水世界,培養出既親近又謹慎的態度。至於處在【人初千日】階段的嬰幼兒,親水活動對於他們更是影響深遠,不過因為【人初千日】階段在發展上的特殊性,讓嬰幼兒從事親水活動一定要有專業講師的引導,以確保安全。目前常見的嬰幼兒親水活動,大致上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不使用泳具,由成人陪同下水,一方面擔任嬰幼兒水中活動的輔助者。另一種則是使用泳具,成人不見得下水陪同,讓嬰幼兒因為泳具的輔助,在水中進行親水活動。

        這兩種親水方式雖然都能獲得「水環境」帶來的各種幫助,不過各有好處,不使用泳具,由成人(通常是家長)陪同的親水方式,如果獲得專業講師的引導,不但能夠讓親子之間發展更多親密的關係,同時在適當的引導之下,也能夠應用人類嬰幼兒與生俱來的反射能力,漸漸地因為引導而建立起自主親水,甚至是游泳的能力。這種方式也比較有助於讓嬰幼兒培養出對於水既親近也謹慎的能力,讓孩子在遭遇水中緊急狀況時,擁有比較好的反應能力。

iaf嬰幼兒親水講師訓3.jpg

        但是,不幸的,部分的家長因為自己缺乏親水的經驗或是游泳的能力的關係,在水中完全無法放鬆,因此也會影響孩子不容易放鬆身體,造成親水的困難度;或是有些人限於部分場地無法提供親子同時下水,或是水質品質不夠良好,致使這樣的親水方式,並不是所有的孩子有機會接觸的。因此有些家長會選擇使用泳具的親水方式,常用的泳具有頸圈、臂圈、腋下圈、坐圈…. 等等。這個親水的方式相對的容易進行,只要經過學習,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在家中就獲得很棒的刺激,比較像是成人也常常接受的水中運動,像是水中有氧、水療...等。目標不是讓孩子學會游泳,而是讓孩子獲得水環境的刺激。不過這樣的親水模式,並無法讓孩子建立起對於水的謹慎態度,對於孩子在水中緊急狀況的應變能力幫助也不大,家長必須格外了解。此外,這一種親水方式,除了一定要挑選安全的泳具之外,成人仍然必須全程在旁,隨時準備緊急狀況的應變,千萬不能誤將泳具當成救生器材,就僅在一旁拍照玩樂,或甚至單獨留置孩子,過去很多起的意外事件,都是因為這種錯誤的成人態度所造成的,各位教育夥伴們務必格外謹慎。

iaf嬰幼兒親水游泳師訓照片6.jpg

       今天,很高興能在炎炎夏日,跟大家分享這個「水環境和大腦—IAF亞台嬰幼兒親水游泳」的講座,希望大家能開始帶著您的小寶貝們,一起開心的在水中悠游吧。

講者:鄭宜珉

IAF亞太嬰幼兒親水游泳培訓師

NUTURER新新寶母講師平台召集人

金色鑰匙親子魔法屋股份有限公司教育總監

台灣國際嬰幼兒教育保育發展促進會理事長

人初千日系列水環境與大腦封面2.png

arrow
arrow

    新新寶母 Nu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