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的寶貝生病了, 爸爸媽媽好揪心, 但是, 您知道如何使用藥物, 才是正確的用藥觀念嗎?微信講座筆記 媽媽寶寶安全系列三 我們邀請了周孫鴻藥師, 為您解說嬰幼兒用藥安全, 希望所有的寶寶都能健康成長
一、兒童不是缩小的大人
新生兒、婴兒、幼兒與兒童的身體由於尚未成長完全, 對於藥品的吸收、代謝、排除與大人不同。皮膚吸收方面,一般來說嬰幼兒的角質較薄,穿透性較高,許多在成人屬於安全的外用藥,在嬰幼兒可能因吸收過多而發生全身性副作用。腸胃吸收功能也不同,嬰幼兒胃排空和腸胃蠕動時間比較慢,到小孩约 6 ~ 8 月大時才會和成人腸胃功能相近,所以某些藥品的吸收比率與成人不同。 兒童的代謝及排除功能與成人不同,新生兒肝臟代謝功能只有成人 20 ~ 40 %,腎臟功能只有成人 30% 或更低,一般來說,一歲以後排除藥品能力才會與成人相近。也有部分藥品幼兒的代謝功能可能高於成人。
二、藥品不適合磨粉的原因
「藥品磨粉就可以给小兒使用」是台灣積非成是的錯誤觀念。藥品磨粉後不易辨識,易發生給要錯誤,藥品分包器具未徹底清潔可能發生交互污染, 造成藥品不良反應。除此之外,並不是每種藥品都可以磨粉,不適合磨粉的藥品包括:
1.延長釋放型藥品:延長釋放劑型藥品的内容物被磨碎後,藥效無法持續到原先設定的給藥間隔;此劑型的設計是為了延長給藥時間,一旦破碎會馬上釋出全部的劑量,而產生不良反應。
2.腸溶錠的藥品:其主要目的有避免藥物在酸性中被破壞;減少藥品對胃黏膜的刺激傷害;希望藥品直接作用於腸內;利用「腸衣」把藥品保護起来,避免胃酸的破壞,使藥品安全到達十二指腸吸收,而發揮作用。
3.舌下錠:最好的例子是用来治療急性心絞痛發作的硝化甘油,這類藥品如吞服,藥效會變差。嚼碎或磨粉则無效,緊急時可能危及生命。
4.其他:如藥品成分刺激性强,可能傷害口腔黏膜;充滿液態藥物的膠囊;尤其癌瘤患者所服用的藥物等,都應該避免磨碎。 這些皆為不適合磨碎或嚼碎的藥品,藥品外型並没有特色,必须經由專業人员告知,或是從藥品說明書中取得信息。因此,當藥師告知不能替你磨粉時,請不要認為藥師不幫忙,那是為了保障藥品能够得到最佳效用。
三、兒童專用製劑
如何選擇好吞服不會苦的藥? 選擇藥廠提供的兒童專用製劑較安全。不要使用標示不清的分裝藥水、磨粉藥品。「兒童專用製劑」就是專門為兒童設計製作的藥品,多半是具有甜味的「糖漿」、「咀嚼錠」或「口溶錠」口服藥品,也有些是小劑量的錠劑、小劑量的膠囊、粉劑、顆粒劑等。實在没有兒童專用製劑,且給藥劑量需要很精準時,才會磨粉分包藥品。
四、新生兒或嬰兒給藥技巧(<2歲)
新生兒或嬰兒通常會使用糖漿藥水,藥水要使用正確的量具給才準確,以有刻度的滴管、口服吸筒較佳,有刻度的小量杯也可以。建議將新生兒或嬰兒放在膝上,用手支撑頭部,讓孩童處於舒服的狀況,一次只给少量藥比較不會嗆到。要正確的量取藥水,視線水平一定要對齊量具的刻度線與液面下缘。口服吸筒是用來量取藥品,千万不可以拿来打針
在這裡舉個例子,在前幾個月, 就發生一件新聞,有一個小朋友, 因為吸入性肺炎被送到急診了,一問之下才知道, 她阿嬤餵他吃藥,但是小孩子不想吃,後來阿嬤就強制性的餵藥。因為這樣她哭得很大聲,然後在哭的當中,祖母就把藥一口氣灌下去,這樣就把小孩子灌哭了,藥水跑到他肺裡面,就導致他吸入性肺炎,最後小孩子没有事情,之後醫師给他做了一些治療措施, 吃藥的時候, 尤其是小於一兩歲的, 千萬不要強制性餵藥。
五、幼兒給藥技巧 (2-6歲)
可以與小朋友溝通吃藥的目的, 讓小朋友認識吃藥的工具(如滴管、口服 吸筒、小量杯), 可以给他們選擇吃藥方法,或先吃哪一種藥; 可用少 量食物或飲料掩蓋藥品味道,服藥後喝水或飲料以去除味道。 「咀嚼錠」通常香香甜甜的像嚼糖果一樣,可以给小朋友簡單的指示,鼓勵他們合作。藥錠如需要剝半(1/2)或分成四分之一(1/4)時,可利用切藥器, 給藥前才切割,以保障藥品质量。 若幼兒無法吞食藥粒,切好的藥粒可放在瓷湯匙,加冷開水静置數分鐘使之軟化,再用茶匙壓碎,加點糖漿即可餵食。必要時可將藥粉或軟化的藥粒撒在少量蘋果泥、果凍、果醬、或布丁上讓小孩吃下。
六、學齡兒童(>6歲)給藥技巧
建議將錠劑或膠囊放在兒童舌根,用水或飲料吞服,服藥後給予飲料去除藥味。怕吞服不易時,僅需在服藥前將錠劑切成數片,或將膠囊內粉劑倒出,就可吞服。如果小孩牙齒鬆動,應告訴醫師,請醫師不要開咀嚼劑。 會使牙齒藥水(注意藥袋上指示),應使用吸管服用。
七、如何準確量取藥水?
小孩的劑量需根據年齡、體重或身高来計算,請清楚記得小朋友现在的體重。 依照醫師或藥師建議給藥劑量和次數,不可任意改變用量或次數。 以小量杯、口服吸筒、滴管,視線水平一定要對齊量具刻度線的液面下缘。
八、吐了怎麼辦?
接下来我們來談一個問題,如果小朋友吃藥以後吐了怎麼辦?通常,如果吃藥以後馬上吐出来,這時候我們就要問一下藥師和醫師要不要再補吃?比如她是吃殺细菌的抗生素,那通常就會建議說要補吃。而如果她是吃治療流鼻水的感冒藥,那就没關係。下次再吃就好,那如果是吃藥以後半小時才吐出来。其實這個時候就不用再補充了,因為這個時候藥品其實有吸收進去就不用再給小朋友補吃。
九、藥品牛奶、果汁與藥物之間的交互關係
服用藥品時, 我們建議以開水服用藥品(除非有特别指示)。可加少許巧克力糖漿或糖漿掩蓋味道。 但不可與葡萄柚汁混合或一起服用。 也不建議將藥品加在牛奶裡。
十、適當的服藥時間
藥袋上通常會註明適當的服藥時間, 這些時間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空腹:指的是進食前一小時或進食後二小時服用(所以進食後只要超過兩小時, 就可以視為空腹, 不一定要完全不吃東西)。
飯後:飯後立即服用或隨餐服用。
未註明「飯前」「飯後」「空腹」表示均可。
每天一次:依醫師指示,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服用。
每天兩次:早、晚服用。
每天三次:早、午、晚服用。
每天四次:早、午、晚及睡前服用。
舉個例子,有些殺细菌的抗生素醫師會開或者藥師會說, 這個抗生素藥六小時吃一次,有些爸爸媽媽聽著心裡在算。就覺得, 不對, 那這樣子是不是代表半夜我要把小朋友叫起来吃藥?!。其實是不用, 没有特别嚴重,或者是没有特别交代。可以把六小時吃一次換算成一天吃四次。也就是說你可以讓她早上吃一次, 中午吃一次, 晚上吃一次,然後睡前再吃一次,雖然這中間没有間隔六小時,不過沒關係,只要他一天吃到四次就没關係。
十一、如何儲存家中的藥品?
一般藥品建議避光、避濕、避熱,儲存在陰涼乾燥,兒童無法取得的地方。 醫療院所領回的藥品,連同藥袋置放於可密封的玻璃容器或鐵盒内。 磨粉後的藥品,應避免受潮。 遵照藥品標籤註明的保存方法和期限。 無效期者,領藥當次没使用完應丟棄。一般來說,除非特殊說明指示要放在冰箱的藥物,藥師都不會建議藥品放在冰箱,因為藥物放在冰箱中,會因為低溼度的關係被脱溼,同時因為温度比較低的關係,當你將藥物拿出冰箱後,藥物的身上會吸附很多的水氣,就象是小時候常说的杯子冒汗的原理一樣,藥物也會冒汗,所以這時候,就會因為那些附著的濕氣讓藥物變質了。
十二、肛門栓劑適當儲存方法
放在乾燥陰涼處,台灣溫度較高,一般放於冰箱冷藏防止栓劑變軟,千萬不要放到冷凍,這樣會容易壞。
十三、藥水適當儲存方法及有效期限?
未開封藥水可參考藥廠標籤註明的有效期限。開封或調劑後藥品,依照藥瓶或藥袋上標示,或依醫師藥師建議。 有的藥须放在乾燥陰涼處,有的須冷藏,請注意藥袋上說明。 無效期者,如前所述, 領藥當次没使用完應丟棄。 藥水經打開或乾粉泡製後,效期會縮短,且多數需冷藏保存。
再舉例,比如說今天小孩子生病發燒了,醫生给他一個退燒藥水。他是個糖漿,如果都還没有打開過,因為家裡還有藥,它的效期是到明年, 那效期就是明年。但是如果你打開给孩子喝了一次,或者你不小心開了。那糖漿的效期我們都按一個月來算,無論他有没有喝, 只要開過,一個月以後我們都不建議再使用。因為是糖漿會有细菌,所以藥水要特别的強調開或者没開,它的期限會不一樣。
十四、鼻用水劑或眼藥水用法
1、握在手中讓藥品回温,減少刺激
2、用毛巾約束較小的幼兒
3、讓孩童侧躺,頭稍稍後仰
4、顺着眼睛旁或鼻孔,利用自然重力,幫助藥水散布 (就 是不要用”滴”)
十五、耳藥水的使用方法
讓孩童侧躺,讓用藥的耳朵朝上 。
嬰兒及3歲以下幼童將耳朵往”下”“後” 方牽拉
較大的孩童(3歲以上)往 ”上”“後”方牽拉
滴入藥水數滴,輕拉耳殼或輕壓耳前軟骨數次,使藥水流入。保持侧卧使藥水留置耳内10分鐘將頭轉向另一侧,讓藥水自然流出 擦拭即可。
十六、兒童感冒
症狀:會持續4~10 天 ,用藥多為症狀治療,無法縮短病程
特殊治療:大多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藥物,針對流感:金剛胺、樂感清、瑞樂砂
提醒:不要隨便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只能對付細菌,不能對付感冒病毒。
濫用抗生素:增加不必要醫療支 出、副作用、抗藥性細菌。 不要因為鼻涕變黄、痰液變多變濃就隨便使用抗生素
抗組織藥: 可減輕一開始的鼻塞、流鼻水症狀,但無法縮短病程,有嗜睡副作用。 止咳化痰藥物:也是減輕症狀。
退燒止痛藥:阿斯匹靈(18 歲以下、雷氏症候群禁用)。有些退燒止痛藥物使用過度也會導致肝臟病變。非類固醇抗炎藥(口服、 栓劑)。
十七、發燒
發燒不一定需要使用退燒藥,尤其體溫並未超過 39度C 以上時,以下情形的發燒病患,體溫超過 38度C 以上時建議退燒:
1. 慢性肺病、成人型呼吸窘迫症候群
2. 有心臟衰竭之心臟病或發疳性心臟病
3. 慢性貧血
4. 糖尿病與其他代谢異常
5. 伴有癲癇發作的神經系统疾病或過去曾發生熱性痙攣
6. 其他因為發燒而有不適症狀者
退燒藥只是一種症狀治療,不會加速疾病康復。在這邊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曾經在急診室,有一個媽媽,她晚上六七點帶小朋友來看急診醫師,然後醫師開给他一些感冒藥!還有一些退燒藥給他,然後晚上六七點,他們回去了以後。在凌晨這媽媽不斷的打電話來不斷的詢問,我的小朋友!發燒有退,但是没隔幾個小時以後他的燒又燒起來了。他真的很擔心問我們該怎麼辦?然後藥師就不斷的跟他勸說這個是沒有關係的?早上那個媽媽還是不死心,就把小朋友再帶回來急診再讓醫師看一次。醫師當然也沒說什麼, 就再開一些藥,一些症狀治療藥给他,之後那個媽媽就回家了。
我們要釐清的是, 使用退燒藥以後如果還有發燒现象,是否表示醫師所開的退燒藥没有效?
反覆就醫會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各種退燒藥的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如 果疾病的過程還沒结束,退燒以後又燒起來是很常見的事情。常見的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大多没有特效藥,其中有些病毒感染可能持續發燒達一周或甚至更久。如果發燒不退, 必須持續就醫尋找有無其他特殊病, 因而不要怪罪開的退燒藥無效
十八、腹瀉
事實上,小朋友急性腹瀉 (病程小於 14 天) 只要給予充足的水分、電解質即可,一般來說並不太建議使用 "止瀉劑"。腸壁發炎使腸道蠕動加快造成腹瀉,止瀉劑會抑制腸道蠕動,讓原本該排出的糞便、空氣、細菌、病毒累積在腸子裡,外觀上看來小朋友病症改善,但事實上腸子仍然在發炎,根本就没好! 腸道不蠕動,會造成很多副作用:
1.腹脹 => 腹痛更劇烈和食慾更差
2.腸內細菌無法排出 => 容易造成細菌移行到血液 => 敗血症
3.肠子不蠕动但极度膨胀 => 肠穿孔 => 腹膜炎 => 威胁生命
小兒科醫師針對腹瀉的治療藥物通常是 "緩解劑",可用來吸附腸道中的物質,如引起腹瀉之細菌毒素等,但它除了吸附細菌毒素外,也有可能會吸附同時服用的藥物,所以一般的用法都是在飯前三十分鐘至一個小時空腹服用。它並不會抑制腸道蠕動,對急性腹瀉效果其實很有限,只會稍微減緩腹瀉的程度,但 該拉出來的還是會拉出来,只是速度比較慢而已,因此常被家長抱怨,大部分兒童急性腹瀉的病程约 7~14 天,即小朋友就是要拉肚子這麼多天才會真正痊癒,除了某些益生菌 (Probiotics) 在一些研究中證實可以有效縮短病程外,其餘藥物都只是症狀治療,並無縮短病程的療效。因此,面對急性腹瀉,基本的觀念是 【注意脱水徵兆、隨時補充水份電解質、勤換尿布、小心尿布疹】和 【注意腹瀉伴隨的其他危險症狀】(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若有以下症狀請馬上帶小朋友给小兒科醫師看診:
1.發燒超過24~48 小時
2.血便
3.嘔吐持續超過 12~24 小時
4.嘔吐物呈現 "綠色" 或 "有血絲" 或 " 咖啡粉狀"
5.腫脹的腹部
6.拒絕吃或是喝任何東西
7.嚴重腹痛
8.身上起不明原因皮疹或是黃疸 (皮膚和眼球呈現黄色)
最後要宣導家長使用藥物時,應謹記下列「五要五不」!
一、 「五要」
1. 「要」核對藥袋資訊:領藥時應核對藥袋之兒童姓名、藥名、數量是否正確,以免錯領藥品。
2. 「要」使用正確的給藥技巧:瞭解各種劑型之正確使用方法,並針對不同年齡層兒童採取適合的給藥方式,以提高服藥順從性。
3. 「要」注意兒童藥品不良反應之發生:兒童用藥後如出現不適,應儘速回診。
4. 「要」記錄兒童過敏之藥品:兒童用藥後若發生過敏反應,應將藥品記錄於兒童手冊,並於就醫時告知醫師或藥師。
5. 如有疑義,「要」諮詢藥師或醫師:使用藥品如有疑義,應諮詢藥師或醫師,例如:如何使用栓劑藥品?兒童將藥品吐出是否需要補服?
二、 「五不」
1. 「不」要自行購藥給兒童使用:勿自行購藥給兒童使用,尤其3歲以下兒童,最好經醫師處方或指示使用藥品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或發生藥品不良反應。
2. 「不」要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應遵循藥袋或醫師藥師指示使用藥品,例如:抗生素藥品應整個療程服用完畢,以免抗藥性之發生。
3. 「不」要任意放置藥品:藥品應放置於兒童不易拿取的地方。磨粉後的藥品應避免受潮,勿放置於冰箱;肛門栓劑須放在乾燥陰涼處或於冰箱冷藏;藥水經打開或乾粉泡製後需冷藏保存。
4. 「不」要自行使用以前未使用完畢之藥品:未使用完畢之藥粉或藥水容易發生變質,當次未使用完畢應予以丟棄。
5. 「不」建議藥品與果汁或牛奶一起使用:建議以開水服用藥品,且不建議將藥品加在牛奶或果汁中,以免發生食品與藥品交互作用之情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