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各位哈奇樂園長學院的園長們大家好,我是NUTURER新新寶母講師­-謝怡君老師,今天很榮幸來跟大家介紹【人初千日】系列主題當中的「好EQ系列:嬰幼兒的社會情緒發展」主題。

       俗話說:「三歲定終生」確實是有科學根據的。在德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嬰幼兒時期如果承受過大壓力的話,基因會隨之改變,長大後更容易出現行為問題,也比較無法忍受壓力、挫折,記憶力也比較差。

      研究人員以老鼠做研究,讓剛出生的老鼠和媽媽分離,有的一天分離三小時,有的分離十天,小老鼠感覺自己被媽媽遺棄,心裡很容易充滿壓力,而研究人員持續觀察牠們(小老鼠們)往後的身心狀況。

      結果發現,剛出生的老鼠一旦遭「遺棄」,終其一生會變得比較脆弱,比較無法面臨壓力,克服挑戰,同樣地記憶力也比較不好。

       研究人員解釋,可能是因為壓力改變了一些基因功能,老鼠一遇壓力,就會製造高濃度的壓力賀爾蒙,這些賀爾蒙會改變運作,讓基因出現變化,很可能又製造出更高濃度的賀爾蒙。研究人員指出,證據顯示,嬰幼兒時期若遭受虐待、忽視,長大後也比較容易出現憂鬱等身心疾病,而這結果也可以印證在人類身上。

       可是呢,在我們的工作現場,一般人通常都會強調讀寫學習才是孩子所有學習的開端,但是我必須強調除非嬰幼兒是處在情緒上穩定與安全的狀態下,否則孩子將無法產生任何學習。我們可以試著來檢視一下自己,當處在壓力、緊張或情緒不安時,我們的工作表現水準是無法如同當我們是處在快樂、滿足及擁有幸福感時的。所以我想你一定會認同「有穩定的情緒才有好的學習」。那如何在園所機構中為孩子建造一個安全的情緒環境就極為重要了。

在今晚的一個小時中,怡君將分享社會情緒對幼兒的重要性、影響情緒的因素以及實務上我們常遇到的情緒,可以如何協助處理孩子的情緒。

首先跟大家分享的是【社會情緒對幼兒的重要性】

      情緒的經驗與狀態是在嬰兒時期就開始發展的,而幼兒期正是情緒發展的主要時期。它主宰著幼兒的心理活動,更影響著幼兒的學習力、注意力、記憶力以及社會活動等,甚至影響幼兒未來個性的形成與人際關係。所以情緒的發展對幼兒而言是具有重要的意義的。更有研究顯示,社會情緒學習對於從幼稚園小班的幼兒到八年級的學生有下列的正面影響:

  1. 改進學生的社會情緒技能
  2. 改善自己與他人的態度
  3. 增進與學校的關係
  4. 提升正向社會行為及學業成就表現
  5. 降低學生的行為問題與情緒苦惱

所以,身為相關機構工作人員,該如何協助幼兒維持穩定的情緒是我們每天的重要課題了。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影響社會情緒的因素】

怡君老師製作了一張圖表

      幼兒的社會情緒發展,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怡君老師依工作經驗及相關資料來向大家說明。

1.    生理因素 孩子因為身體上的不舒服,例如:生病、感冒、發燒…等的因素影響情緒的好壞。正所謂生理影響心理啊!

2.    家庭因素 家庭生活是孩子情緒學習的第一所學校。所以父母的教養模式以及父母對子女情緒的回應,都對孩子的情緒有著深刻的影響。研究上也顯示出,幼兒的父母在情感上有較正向的表現者,那麼孩子在與同儕間的相處也較具有正向的情緒;相反地,幼兒的父母如果在情感上有較負面的表現者,那麼孩子在學齡前會顯現出社會互動能力不足。 除了教養模式外,家中的作息改變或是重大事件的改變(例如:父母離異、搬家…等)皆會影響孩子的情緒。

3.    學校與同儕 學校的運作如何影響孩子的情緒呢?老師們,您是不是有過經驗,當請孩子離開遊戲器材回到教室進行課程時,總會有幾個孩子不願意離開呢。所以在課程情境的轉換對孩子是有著很大的影響。 另外,課程的難易程度對孩子的情緒也有一定的影響;還有,老師與幼兒的氣質契合度,簡單來說就是孩子跟我們對不對盤。怡君老師來舉我母親常說起的往事,但是主角是我妹妹。我妹妹呢~小時候個性比較羞澀,說話也小聲偶爾會有點結巴跟漏風。在她四歲剛入幼兒園時,遇到的主責老師是個新老師,個頭很大、說話大聲、個性急,還有點嚴格。是啊!她的樣子到現在我還有印象。所以,剛進入團體生活的我妹,學習表現與社會互動都跟同年齡時的我有很大的差距,我與妹妹差兩歲。當時的媽媽開始擔心了起來,妹妹是不是因為有過高燒不退的情形所以燒壞了腦袋,還是當時調皮的我常常捉弄妹妹,我媽說我曾向妹妹的嘴巴噴入玻璃清潔劑而送至急診……巴拉巴拉。媽媽不斷地想要找到原因,後來呢~那位老師沒有待在園所太久就離開了,離開後,妹妹也就不藥而癒了。雖然是個茶餘飯後會提起的舊事,但是在那個時空下的妹妹正在經歷著什麼樣的情緒狀態呢?我想一定是非常辛苦與衝撞的。 接下來,來談談同儕。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與同儕相處的時間變多了。當幼兒和同儕相處時,他們比較容易表現出各種情緒反應,包含正向與負向的 情緒,這個可以顯示出同儕關係對於幼兒的情緒理解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同樣的,孩子與同儕間的關係,可明顯提升其團體歸屬感、社會價值感、自尊心與對學校的向心力。

4.    自身限制 在這裡我們要談的是有著特殊需要的孩子。例如:肢體動作上的不方便、有口難言、認知上的受限……等等。

5.    氣質 氣質是指幼兒生而具有的獨特行為模式。1956 年 Thomas 和 Chess 觀察嬰兒對於內外刺激的反應方式之後,辨認出九項氣質特徵:活動量規律性注意力分散度趨避性堅持性反應閾適應性反應強度情緒。有研究表示幼兒的氣質與其情緒表達方式及情緒反應,有密切的關係。研究發現每個幼兒在表達情緒上、情緒調適的方法有個別差異性,並且幼兒的氣質與情緒表達形式似乎沒有因時間而改變 (Izard, Hembree & Huebner, 1987)。 所以,幼兒的社會情緒發展過程,受到許多內在與外在的因素影響。內在的因素主要是幼兒本身及與生俱來的氣質;而外在的因素則包含家庭、學校及照顧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幼兒與同儕間互動的歷程。也因為如此,在園所機構服務的我們更應該細心觀察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情形,並且去注意及察覺影響幼兒社會情緒發展的因素才能有效引導孩子朝正向、積極的方面去學習發展。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工作現場中常見的情緒類型可以如何來協助孩子。 第一個跟大家分享的是:

       ※焦慮 在幼兒五個月大到一歲時開始出現陌生人焦慮的現象,而在一歲到兩歲則會出現與主要照顧者的分離焦慮。只要一沒見到父母就會哭鬧並且感到不安。 以上這兩種焦慮狀態都是正常的社會情緒發展現象。一般而言,進幼兒園一個月後,分離焦慮就該逐漸改善。倘若時間持續太久而且並未有改善的情況,會建議父母帶孩子就醫評估。 怡君老師來跟大家舉個例,是我的孩子,當時的她正值分離焦慮高峰期,大約是一歲半左右,她會抗拒去房間睡覺,之前建立的睡前儀式已經沒有效了。因為她理解到「我睡著了,媽媽就不見了。」很神奇,小小年紀的她,知道睡覺就是與媽媽最長的分離。 如何協助: 會造成孩子嚴重分離焦慮的原因,多半與幼兒生活環境與親子互動有關。一般來說,若家長平日過於保護孩子,凡事都幫孩子處理好,少有讓孩子自己做的機會,很容易造成幼兒的依賴過度,自然很難與父母分開。另一方面,親子互動如果過於疏離,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幼兒可能會因為極度渴望父母的愛與關注,而會比其他同齡的孩子出現更嚴重的分離焦慮。若幼兒先天氣質較為纖細、敏感,那麼焦慮情況也可能會較為嚴重,我們避免用過度嚴厲的方式糾正幼兒,以免會加劇幼兒焦慮的現象。

      一般來說,焦慮有許多變形,如:分離焦慮、拒學症、特定畏懼症、社交恐懼症等。假設幼兒情況已經嚴重到會影響與人正常互動或是影響到社會功能的話,則建議採取就醫進行治療。 就醫學的角度來看,六歲以前的幼兒並不建議用藥,反倒多是採用心理方式治療,而成效大多不錯。常見治療方式可分兩種:「洪水法」和「系統減敏感法」。洪水法指的是,假設幼兒怕蛇,就一次讓孩子看很多的蛇,往後當孩子只看到1、2隻蛇時,恐懼感即會下降。不過,這種方式過於殘忍,一般會採取系統減敏感的方式進行治療,用漸進的方式改善幼兒問題。比如剛入學的幼兒有嚴重的分離焦慮,在一開始就學時,則需要父母坐在一旁陪讀,但每天逐漸拉遠一點距離,直到孩子可以自己上學為止。

      ※耍賴 多數的孩子起初表現出「耍賴」的情緒反應,是希望表達出「反叛」、「我不想要」的想法,來獲得家長或是照顧者的注意,畢竟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皆會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與注意。 不過,若是孩子長期持續以這種行為索取他所希望獲得人、事、物,有可能是因為孩子不懂得如何使用「正面」的方式得到他人的關心。 如何協助 如果孩子一直持續利用負面的方式尋求關注,作為教保工作的我們平時可以多多注意孩子與父母間或是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過程,是否出現太多負面情緒,以至於幼兒不懂得如何尋求正面的管道來表達自己的需求。若是如此,我們可以先改變給予回饋的方式,避免只給孩子負面關注,當有值得鼓勵的事件發生時,也要給予足夠的正面回饋。 不論是糾正或是肯定,我們都盡量以直接且立即的方式告訴孩子,這樣一來才可以幫助他漸漸學到如何以正面的方式獲得別人的關心。 另外一方面,會造成孩子長期耍賴的一大原因,是當他展現耍賴情緒時,父母或老師沒有辦法堅持一貫的原則,反而與孩子妥協而滿足他的無理要求。雖然說我們的孩子在經由他人回饋進而調整自己行為的邏輯觀念尚未完全的成熟,但是其實已經能夠理解到,喔!原來我這樣躺在地上,我就可以得到我想要的了……等等。所以若長期滿足幼兒的耍賴行為,可能會導致幼兒不斷使用這種僵化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我會建議嘗試「忽略」幼兒的耍賴行為,同時也避免給予任何的負面關注,直到孩子停止無理取鬧行為後,才給予正面關注並繼續與孩子溝通。透過這樣的溝通互動過程,可以讓我們的孩子逐漸明白,用耍賴的方式並無法在我們身上得到任何關注的,幾次後,孩子就會減少耍賴了。

      ※人來瘋 一般而言,孩子會有人來瘋的情緒現象,大多是學習而來的。例如說,當人多時,幼兒會勇於表現自己,而且獲得不少的正面效果,像是大家的注意與稱讚,時間久了,孩子就學會使用這樣的方式得到情感的滿足。 不過,作為教保人員的我們也必須留意到幼兒的情況,如果孩子表現的超出合理的範圍,就必須適度地加以提醒他,並利用機會教導他合宜的表現方式,避免影響幼兒日後的人際關係。 當幼兒展現方法或情境不大適當時,會建議可以先用說明的方式,引導孩子建立起正確認知,例如說:說話太大聲,會容易嚇到別人。所以,講話最好音量不要過大。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的是,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本來就不比大人好,不要先預設「說了,她就應該要懂了。」而必須要輔以行為的引導,協助我們的孩子建立起正確的認知。比如,當有人來參觀或是共同參與課程時,說話不要太大聲,如果有做到,就給予獎勵。 依正常的幼兒的心理發展來看,到了兩到三歲之後,都會想要展現自我,以獲取他人的認同,這是正常的。如果已經排除是病理現象後,就可以將人來瘋的這個行為視為一般行為模式處理即可。

      ※生氣 每個生氣情緒的背後,都會有一個沒有被滿足的願望,或者被阻饒而無法達成的目標;換句話說,生氣本身有它存在的功能和意義,生氣代表著想要滿足需求的動力,以及渴望改變現狀的勇氣。 情緒的表現沒有對與錯,但是情緒的表達則有適當與否,如何讓孩子們學會是當地表達情緒,不傷人也不會因為壓抑自己而內傷,真的是一門好值得學習的功課啊。 如何協助 怡君老師要邀請老師們跟我一起來動動腦歐!我們可以如何幫助當下生氣的孩子。 老師們,你們有什麼想法了呢? 怡君老師會建議,我們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知道並降低「哭鬧=達到目標」的連結。

      我們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並且具體而有原則的表達下列重點:

1.    我注意到了你現在的心情了

2.    我看見了,並且我關心你

3.    現在是什麼情況

4.    說明可以提供孩子的時間與空間以及孩子可以有的選擇

      當然也有些時候,我們會在課堂中發現孩子是很棒的表演者,會用生氣哭鬧來取得注意,而能達成成為焦點或是引起課堂中的混亂,孩子進而如意時,我們可以公開表示說明。怡君老師來舉個例子,小明突然在課堂中哭了起來….. 我會說:「我看到小明好像心情不太好,每個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有時候就會想哭或是生氣。我們大家讓小明有點時間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我們還是繼續上課,不會被干擾。等小明覺得差不多的時候,就繼續加入我們本來的活動。如果小明有些話想跟老師說,下課時間可以來找老師。」 最後呢,怡君老師想跟大家說明的是,我們必須多去關注及同理孩子家庭教育的不同與多樣性,給他們更多的體諒或是更多的堅持,會更有幫助。而如果您在協助處理孩子的情緒時則必須更加留意,包括處理當下情緒行為的孩子時自己的行為及口吻會間接影響到其他孩子的觀感與學習模仿。所以我們自己的情緒反應也是很重要的。 很開心今天與大家在空中約會,期待下次再見了。

祝大家有個美好的夜晚  晚安。

講者:謝怡君

NUTURER新新寶母專業講師

CBM嬰幼兒按摩講師

DS嬰幼兒動能知覺瑜珈講師

專業社工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新新寶母 Nuture 的頭像
    新新寶母 Nuture

    Nuturer 新新寶母官方部落格

    新新寶母 Nu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