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聰明寶寶照片  

      各位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大家晚安, 很高興今天又和大家見面了, 我是來自於台灣“新新寶母”講師群的老師, 鄭宜珉老師, 之前在8/6的時候, 跟大家介紹了一個主題, 就是寶寶的情緒發展物語, 今天, 要再來和各位爸爸媽媽們聊一聊另外一個寶寶發展五部曲的主題:寶寶認知發展物語, 帶著各位爸爸媽媽們一起發現寶寶的聰明世界, 也再次謝謝哈奇樂公司能經營這樣一個優質早教學院的平台, 讓我能夠又有機會, 和各位爸爸媽媽分享今天這樣的一個有趣又重要的主題。

什麼是認知?認知, 就是寶寶從懵懂無知到變聰明的過程的一種研究學問

      很多現代的爸爸媽媽都常常說, 現在的小孩兒比起過去的小孩兒都聰明得多,身為爸爸媽媽, 我們都愛生養聰明的孩子, 但是, 我們知道寶寶到底是怎樣認識這個世界的, 寶寶小腦袋瓜當中的世界, 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可以怎麼做, 讓寶寶更聰明, 就不得不瞭解認識一下寶寶的“認知發展了”。 認知發展這個詞, 來自於“cognitive development”, 所研究的內涵就是“人類如何獲取知識的過程”,也可以說是“一個人從出生之後, 從無知到有知的中間歷程”。
寶寶認知發展狗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身為成人, 當我們看到一隻小狗, 我們的腦海當中, 會出現很多和這隻小狗有關的“知識”, 我們會知道, 這隻毛茸茸的動物有個名字叫做“狗”, 祂有四隻腳, 祂的叫聲是汪汪汪, 是屬於哺乳類動物…..等, 這一些有關於“狗”的知識, 我們的寶寶並不是生來就知道的, 而是慢慢的、漸漸的懂得他們, 而這一些“知覺”知識的過程, 我們就把它叫做寶寶“認知”的發展。 為什麼身為爸爸媽媽, 我們得了解寶寶的認知發展呢?

      因為有關寶寶認知發展的知識, 可以讓我們
1. 了解嬰幼兒的學習方式: 嬰幼兒的身體和大腦結構和大人不一樣, 他們並不是“縮小版”的大人, 而是學習方式完全不同的一群人, 了解認知發展的知識, 才能讓我們瞭解到嬰幼兒的學習方式
2. 能依照嬰幼兒的認知發展歷程幫助嬰幼兒學習: 因為瞭解了嬰幼兒學習的方式, 我們才能夠依照著嬰幼兒的認知發展歷程, 來幫助嬰幼兒有效的學習, 大家都說, 三歲定終生, 但是, 倘若家長完全不知道三歲以前的寶貝怎麼學習, 恐怕就很難依照嬰幼兒的認知發展歷程, 幫助嬰幼兒學習了
3. 不會有揠苗助長的作為: 大部份的家長都有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的觀念, 所以只要一旦聽到什麼東西能夠助長寶貝的學習, 就會忍不住想讓孩子進行, 但是, 如果對於嬰幼兒學習的方式不了解, 一昧地用成人的眼光來強迫孩子學習, 不但沒有效果, 恐怕還有揠苗助長的結果。
4. 不會輕估嬰幼兒的理解能力: 寶寶的腦和身體結構雖然和大人不一樣, 但是也並不表示寶寶什麼都不懂, 舉例來說, 還不會用嘴巴說話表達自己, 不代表懵懂無知, 當我們熟悉寶寶的認知發展歷程, 才能發現原來可以使用寶寶手語來更認識寶寶的聰明世界, 也才不會輕估了嬰幼兒的理解能力

歷史上的大人, 是什麼時候才發現嬰幼兒的認知能力和大人並不一樣的呢?

 

     寶寶認知發展1  

對於我們現代的爸媽來說, 大多數都知道嬰幼兒擁有和大人不一樣的腦和身體, 所以, 也會和大人有著不一樣的認知發展、情緒發展、語言發展、動作發展、肢體發展….等等, 所以, 我們會有針對嬰幼兒設計的課程和學校, 但是, 這樣的觀念可不是自古就存在的, 從很多歐洲古代的繪畫可以看出來, 在當時的大人眼中, 小孩子不過就是“縮小版”的大人, 因此, 幾乎沒有人會針對這一群“小小人類”進行專業的研究, 這種情形一直到了18世紀, 這個在西方世界被稱作“啟蒙時期”的階段, 大家才開始留意到, 原來, 嬰幼兒和我們很不一樣, 我們得有些不一樣的知識, 來了解這一群可愛的小東西 。

      這個時期很值得被認識的一位人物, 就是有名的哲學家: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盧梭提出了一個很特別, 很重要的觀點, 他認為:孩子不只是一張白紙,而是與生俱來有一定的健康成長計畫和藍圖,他提出了2個重要觀點:階段和成熟 階段和成熟觀念的提出, 讓大人們開始發現, 原來嬰幼兒的發展是像“爬樓梯一樣, 是“一階一階”的“質”的變化, 而不是像山坡一樣, 只是“量”的慢慢改變, 換句話說, 還在前一個樓梯的嬰幼兒, 就是不能像後一個樓梯的方法教他, 因為他的發展還沒有“成熟”, 如果硬是要教她很多東西, 只是揠苗助長而已。

認知發展階梯  

      自從盧梭提出這個劃時代的觀點之後, 到了20世紀, 研究嬰幼兒的理論開始蓬勃發展, 百家爭鳴, 就像發現了一個學術界的新大陸, 大家開始非常想要了解我們的一群重要人口, 小嬰兒們了!!

理論學說百家爭鳴, 皮亞傑、布魯納究竟誰才是“認知發展”的王道?

      20世紀開始, 因為想要更加的瞭解小小的嬰幼兒是怎麼建立起他們的聰明世界的, 開始出現了很多的學者, 發展了很多的“理論”來解釋嬰幼兒的認知發展世界。在了解這一些百家爭鳴的理論內容之前, 我們得先來認識一下“理論”的作用。 一個有用的理論, 應該要有以下這幾個作用:
1. 描述:描述嬰幼兒現在的行為 例如:美美目前正處在皮亞傑所稱的感覺動作期, 喜歡把東西都放在嘴裡嚐嚐看, 用觸覺和味覺來認識這個世界
2. 解釋:解釋嬰幼兒為什麼會這樣做 皮皮把貓咪說成是狗狗, 因為他目前面對四肢動物僅有“狗狗”的基模, 所以當第一次看到也是四肢動物的貓咪時, 也會同化成“狗狗”
3. 預測:預測嬰幼兒將來的發展 如果媽媽能經常給安安看貓咪的繪本, 安安就會慢慢學習調適, 開始能分辨狗狗和貓咪的異同了 所以要能夠找到恰當的“教養”孩子的方法, 幫助嬰幼兒有更好的認知發展, 認識一些認知發展的理論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認知代表理論的代表人物:皮亞傑

寶寶認知發展皮亞傑  

      首先絕對不能錯過的就是“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 皮亞傑認為, 小寶寶從出生到長大, 每個不同的階段, 都是用不同的方法來認識這個世界, 學習這個世界的知識的。他把人類“知覺”知識的階段分成

0-2歲的感覺動作期 顧名思義, 在這個階段的嬰幼兒必須藉著視、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一些感官, 對物件進行操作, 才能思考學習,舉例來說, 他們得嚐到蘋果才知道蘋果是酸甜的, 摸到石頭才知道石頭是粗糙的, 聽到狗叫才知道狗叫聲是汪汪汪, 如果, 你給這個年齡的孩子一個東西(舉例來說:一只手錶), 他會好奇地想了解這東西, 對他們來說, 這是他們不認識的東西, 也為了認識它, 他們可能會“嚐嚐看”, “摸摸看”, 或是“丟丟看”, 才不會在意手錶名貴不名貴, 也就是說, 他們會發明各種方法,來解決遭遇到的感覺動作難題,找玩具、丟東西、玩弄物品發出聲音等都是其中的方法。

2-7歲的前操作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進入幼兒園和小學的低年級了, 他們開始會使用符號,來代表他們感覺動作上的發現,簡單的說, 就是他們不但知道“3顆糖果“代表什麼意思, 還能夠用“3”這個符號, 來代表3個糖果, 也產生很多語言和扮演遊戲,但是思考還是缺乏邏輯特性, 典型的例子就是, 如果爸媽把同樣一杯果汁, 倒在細長的杯子裡, 和倒在矮胖的杯子裡, 皮亞傑認為, 這個階段的孩子, 都會以為比較細長的杯子裡面的果汁比較高, 就是比較多, 一點也看不清楚, 其實兩杯果汁都是從同樣的一杯果汁倒過來的。

寶寶認知發展柳橙汁1  寶寶認知發展玻璃杯  

 

7-11歲的具體操作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進入了小學階段了, 推理能力開始便得比較有邏輯性,學齡期的兒童開始了解到,檸檬汁或是黏土這樣的東西,即使換了容器和外型,量還是維持不變,會分類物品,但是思考還是缺乏成人的抽象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這樣的一個“邏輯急轉彎”遊戲, 爸爸媽媽也可以考驗一下自己的“認知發展”是還處在這個時期?或是已經進步到下個時期 假設前提:冰璃杯會被羽毛打破 問題:如果你拿一根羽毛去敲玻璃, 玻璃會不會破?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 這個階段的兒童沒有辦法思考這種“抽象”的假設性邏輯, 在他們的世界裡, 羽毛就是不可能會敲破玻璃的, 所以, 不管老師再怎樣強調“玻璃杯會被羽毛打破“只是一個”前提“, 這個階段的兒童還是很難認為這一題的“正確答案”應該是“玻璃會破” 這就讓我們應該好好反省一下我們的教育, 在小學階段, 讓孩子們學習一堆沒有真實情境的“選擇題”或是“是非題”, 對他們是很沒有幫助的!!

寶寶認知發展  

11歲以上的形式操作期: 這個階段的大小孩, 才能產生抽象能力,所以能運用不屬於真實世界中的符號,來進行推理工作,像是數學運算等,公式的使用…等等, 也能思考一些科學問題, 像之前那個階段的“腦筋急轉彎”問題, 孩子才能判斷, 雖然現實生活中, 羽毛並不能打破玻璃杯, 但是因為這個問題的“前提假設”是羽毛能打破玻璃, 所以, 接近成人階段的兒童是可以理解這個抽象邏輯的。

學習方法研究的始祖:布魯納

寶寶認知發展bruner  

      皮亞傑的理論讓我們開始瞭解了, 不同年齡的孩子, 認識世界, 學習知識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也奠定了我們理解孩子認知世界的基礎。 不過, 後來有些學者還是認為, 皮亞傑的理論太低估“教育”的角色了, 如果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層, 就有一定的發展, 似乎, 就看不出來教育的作用到底在哪兒了, 何況, 很多人也發現, 孩子是可以經過“練習”超越他原來階段的發展的, 像是, 即使是小學的兒童, 多練習幾次就能做一些稍微抽象的思考了。 所以, 接著皮亞傑之後, 研究嬰幼兒的“認知發展”的專家學者,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叫做“布魯納”, 他提出了“認知表爭論”, 他和皮亞傑一樣, 認為孩子的認知發展是有“階段性”的

1. 0-3歲的孩子是屬於動作表徵(Enactive Representation): 指三歲以下幼兒得靠動作來認識瞭解周圍的世界,亦即靠動作來獲得知識,即「由做中學」的經驗, 你要孩子學習, 就是需要讓他嘗試

2. 下一個階段(相當於皮亞傑的前運思期)是形象表徵(圖像表徵,Iconic Representation): 指兒童經由對物體知覺留在記憶中的心象(Mental Image),或靠照片圖形等,即可獲得知識,即「由觀察中學」的經驗。就是說即使孩子沒有真的動手做了, 也有機會藉由“觀察”學習

3. 最後一個階段是符號表徵(象徵表徵,Symbolic Representation): 指運用符號、語言、文字為依據的求知方式,即「由思考中學」的經驗。也相當於皮亞傑的形式運思期。 但是, 布魯納和皮亞傑最大的不同, 在於他認為這個階段是“變動”的, 也就是說, 就算是大人, 有時候也得回到跟“嬰幼兒”一樣的學習方式, 舉學做菜這件事情為例, 如果你是一個從來沒有做過菜的人, 突然要你學做一到“烤白菜”, 你可能一定得依賴“從做中學”的方法學會它, 但是, 如果你是一位很有做菜經驗, 只是剛好沒有嘗試過這道菜色, 可能可以單純從“觀察別人示範”就能夠學會。然而, 如果你本身就是個專業大廚師, 那麼, 或許只要看看食譜上的說明, 就能做出非常好吃的烤白菜了。

       這一些“認知發展理論”表面上離我們很遠, 但是事實上, 卻能夠啟示我們“教養”嬰幼兒的方法, 讓我們知道他的的學習方式, 才怎麼引導他們學習。 所以, 最後, 我們要再回到基本的問題, 做一個簡單的結論, 要再次提醒各位爸爸媽媽們,認知發展理論的作用, 在提供我們能夠有對於嬰幼兒獲取知識過程的“描述”方法、“解釋”能力、以及“預測”作用, 並且彰顯“教育”的價值, 還能夠藉以發現認知發展和其他領域發展之間的關係, 當然, 更重要的, 也是能藉此滿足人類“求知”的本能

       因此, 藉由今天的課堂, 也要簡單提醒爸爸媽媽一些嬰幼兒教育上面的小秘訣:

1. 要多讓寶寶有豐富和有意義的“感覺動作經驗”, 多看, 多摸, 多聽, 多動, 在這個寶寶發展五部曲結束之後, 即將推出的寶寶早教系列:寶寶按摩, 寶寶瑜珈, 寶寶手語, 寶寶親水, 寶寶音樂等等, 都是很好的方式

2. 繪本故事很能延伸寶寶的學習經驗, 但是爸爸媽媽千萬別貪多, 寶寶反而喜歡重複熟悉的故事, 所以挑選“品質”比在意“數量”更重要, 好的繪本故事通常有很多重複的特性, 爸爸媽媽可以從這判斷基準進行不同主題的挑選

3.進行寶寶教育的時候, 一定要注重“愉快的親子互動”這一件事情, 千萬不要太過求好心切, 反而是反效果, 多利用像是音樂這樣的素材, 進行各種親子學習, 加一點點創意, 通常可以獲得很好的效果, 尤其是一種稱為“ABA”形式的音樂形式, 就是兩段曲式交互進行, 對於寶寶不但很有情緒上的安定功能, 也對於認知發展很有幫助 希望藉由這個主題的探討, 讓您越來越能了解寶貝的聰明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新新寶母 Nu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