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進食副食品,除了增加更豐富的營養之外,也代表了一種“成長的喜悅”。製作副食品時,可掌握一些原則,再作變化料理,不僅製作輕鬆、寶寶也樂開懷。
一歲前的寶寶,腸胃仍十分「稚嫩」,食物的吸收功能尚未完整,所以副食品的製作重點,並非越營養越好,而是以腸胃道好吸收、好消化為主,這是營養的先決條件。
食物種類從一次一種慢慢增加,副食品的次數是5~6個月寶寶1次/天,7~8個月2次/天,9~11個月之後就維持3次/天。
★整理幾個循序漸進的原則:
1.增加蛋白質來源的食物:穀類、根莖類、肉類。
2.食物型態的轉變:糊狀→泥狀→切碎。(隨寶寶咀嚼及吞嚥狀況調整)
3.湯底:米湯→昆布蔬果湯→肉骨湯。
4.食材:穀類、蔬果→穀類、蔬果、肉、蛋黃→穀類、蔬果、肉、全蛋。
5.餐點:單一食材→多樣蔬果→多樣蔬果、肉泥、蛋。
6.吃法:湯匙餵→寶寶自己練習吃。
好工具也是準備副食品時的好幫手,挑選可輕鬆掌控溫度,份量,食物磨碎程度的工具,可精省許多備食的繁重工作,繁忙的家長甚至可應用食物冰磚的製作方式,事前準備多樣的食物製成冰磚,標明日期,需要的時候再加溫享用即可。
因著一本好書的理念與實驗,在製作副食品時,若能掌控溫度烹煮,不僅讓寶寶味蕾能辨識食物原味又吃得更健康。參考書~~"50℃清洗&70℃蒸煮的美味魔法!”
★以下介紹幾道嬰幼兒副食品料理:
一、蒸蘋果泥
蘋果含有豐富維生素、纖維素,健脾開胃,降低膽固醇,其富含的果膠,能在腸內吸附水分,排出軟便改善便秘,而加熱後的〞熟〞蘋果,其膳食纖維及果膠更有益腸道健康,且能去除果類的寒性,降低寶寶過敏,比未加熱前的蘋果好處更多。蘋果也不會氧化喔〈蒸蘋果泥作法〉蘋果70克切塊,100度蒸10分鐘,加入冷開水50克,打成泥,視寶寶的狀況打粗或細碎。
二、馬鈴薯蘋果泥作法
剩餘的蘋果泥與蒸熟的馬鈴薯打成想要的糊、泥、碎狀。
三、米布丁作法
粥100克與蘋果一塊,打成泥,加入蛋黃,以70度(蛋黃在65度即熟成,營養保留更多)煮7分鐘完成。
四、花椰菜泥作法
水煮至50度入花椰菜,持續以50度洗5分鐘,菜的香甜度將大增,洗好的花椰菜加些許米湯打成泥後,煮3分鐘至熟。
五、紅蘿蔔洋蔥魚粥作法
紅蘿蔔、洋蔥、米湯打粗或細碎後煮熟,入魚打至想要的碎度再加入粥,以70度煮5分鐘即完成,70度烹魚(魚可先用50度水洗5分鐘),不僅到達魚熟成的溫度,魚更營養美味。
寫至此,分享某天朋友PO了張孩子抓食副食品的快樂模樣,寶寶身上與周邊滿是食物殘渣,好友說我在她FB的留言,是她餵食副食品的莫大動力。
★幸福的孩子是:父母願意讓他自己動手,且在孩子無能力清理時,心甘情願地收拾殘局。共勉之!
作者邱貴蓉小檔案
國際嬰幼兒動能知覺瑜珈聯盟講師
國際嬰幼兒按摩講師
海星巫婆故事屋台北召集人
壽險資深業務員。